評武漢母嬰室緊缺:“母嬰室”不應成稀缺資源
武漢的七七媽兩年前過的是很瀟灑的小資生活,可當了媽媽之后,像換了一個人,就算每次忙里偷閑出去坐一坐,也要隨身帶著擠奶器、奶瓶和保溫箱。“可現在大多數公共場合,都沒有提供母嬰室,如果擠奶或者喂奶就會遭遇尷尬。煙民有吸煙室,我們媽媽為什么就難有一個母嬰室呢?”七七媽抱怨道。
武漢母嬰室緊缺的狀況在全國很有代表性。其實,建造一間“母嬰室”的成本并不高,程序也并不復雜,一塊嬰兒板、兩把椅子、三四平方米即可。但如此簡單的事情,卻沒有做到。問題出在哪呢?筆者以為,既與商場、公園、醫院等單位的服務意識欠缺相關,也有城市管理上的不足。
如果每個商場、醫院等場所的管理者真的能夠“以顧客為上帝”,從細節上關注每個顧客的需求,母嬰室就不該缺位;如果每個公共場所,都能做到“以人為本”,那么年輕媽媽們也就不會尷尬。
其實,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型國有企業的工廠車間里都有母嬰室,這是當時國家關于婦女五期保健(經期、孕期、產期、哺期、絕經期)的規定。如今,經濟發展了,國家富裕了,人們也有錢了,“母嬰室”卻成了稀罕物,這難道不令我們感到遺憾和難堪嗎?
“母嬰室”變成“稀缺”資源,在一定意義上也反映了城市管理方面的不足。文明需要從細節做起,許多去過日本旅游的年輕媽媽都說,公共場所經常見到母嬰室標志,女廁所的每個小間也都有寶寶椅。這些設施也許每天的使用率并不高,可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卻更能體現出這座城市的人性關懷和文明程度?梢,母嬰室不是一個小問題。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