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母嬰最難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貝恩公司全球專家合伙人魯秀瓊在CBME冬季研討會暨孕嬰童產業CEO峰會上如是說。
出生率的持續下降似乎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但與此同時,小紅書的一份市場調研顯示,母嬰市場的整體規模依然在穩定增長。
背后原因并不復雜——雖然整體需求放緩,但個性化、多元化的消費需求正在崛起。以奶粉為代表的傳統品類面臨下滑,而嬰童護膚、零輔食、出行用品等細分領域卻展現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魯秀瓊認為,養育孩子依舊是家庭的剛需,而如今“養娃”的方式已經不再千篇一律。從業者需要深入挖掘每個嬰兒的用戶生命周期價值(Lifetime Value, LTV),找到行業和個人的增長潛力。
圍繞如何抓住這些增長機會,魯秀瓊提出了KMV增長模型,并在主題為《打破內卷、穿越周期》的分享中詳細解讀了其應用。
Part.
01
K型分化:品類、市場和渠道的雙重走勢
品類層面:趨勢分化明顯
根據Kantar Worldpanel的數據,消費品市場呈現出品類分化的趨勢:
連續兩年零售價上漲的品類,如果汁、方便面、沖泡咖啡和啤酒,通過創新滿足了消費者的新需求,逆勢增長。
相反,紙尿褲、嬰兒配方奶粉等品類則連續下滑,亟需打破固有格局,尋找品類創新突破點。
區域差異:一線城市下降與三四線城市增長并存
零食集合店的案例生動體現了兩個市場的差異。對一線城市來說,這是消費降級;而在三四線城市,這卻是消費升級。
這種“一體兩面”的復雜性要求品牌深入理解不同市場的動態,從而精準把握增長點。
渠道層面:電商、新興線下渠道增長
新一代線下零售店的設計注重高飽和色彩、明亮燈光和整潔陳列,不再局限于“買買買”,而是轉型為能滿足消費者“逛逛逛”的服務型門店。
母嬰店可以借鑒這一模式,向服務型一站式門店或全家營養店轉型,延長消費者生命周期。
Part.
02
M型分化:多元人群的消費心態
不同人群的消費偏好
隱富人群(30-45歲低線城市):注重品質生活,愿為專業服務與科技產品買單。
樂活家庭(45-70歲高線城市與45-55歲低線城市):追求健康與品質的樂活生活方式。
潮流GenZ(15-30歲青年):重視個性與享樂,“活出自我”。
母嬰市場的消費趨勢
貝恩的調研顯示,初孕媽媽研究消費品的時間顯著提前,從懷孕前開始關注的不在少數。同時,“成分黨”和“悅己消費”的趨勢愈發明顯:
超過75%的初孕準媽媽購買前會全面研究產品;
Z世代媽媽在悅己和育兒上的消費支出比例已達到5:5;
57%的Z世代媽媽樂于嘗試新品,80%會充分研究成分。
Part.
03
W型分化:增長路徑的三大策略
經典創新
成熟品牌可以通過聚焦核心能力,從新功能、新場景、新人群等維度推動創新。例如:
防脹氣奶瓶、分齡用品等細分產品滿足不同消費需求;
母嬰店引入針對悅己型寶媽的健康補品,探索新人群的增長機會。
未來主流
借助Jobs to Be Done (JTBD) 理論,品牌可針對消費者的特定場景需求開發創新產品。例如,智能嬰兒床通過監控寶寶狀態,直擊家長的痛點情緒。
圈層服務
小眾品牌可以基于圈層興趣提供定制化服務。例如,有些品牌專注解決特定人群的功能性需求,如寶寶學步;也有品牌通過IP與盲盒模式滿足消費者的情感寄托需求。
總結
總的來看,W型分化的核心在于圍繞消費者的“我怕、我想、我要”三大需求,打造切實的場景化解決方案。
母嬰行業正處在“最難”與“最好”的交匯點。借助KMV增長模型,從K型分化中找趨勢、從M型分化中抓人群、從W型分化中定路徑,從業者有望在挑戰中找到新的機會點,開辟母嬰市場的全域增長之路。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