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民健康理念逐步深化,益生菌類產品駛入發展“快車道”。
2024年3月18日,山東濱州,惠民縣一家生物發酵企業的研發人員在進行益生菌培養實驗
喝含雙歧桿菌的酸奶,飲用含乳酸菌的飲料,通過高通量基因測序、再根據個體體質選用益生菌……近年來,隨著國民健康理念逐步深化,益生菌類產品駛入發展“快車道”。
據市場調查機構歐睿國際發布的數據,近年來,中國益生菌消費市場規模正以每年11%至12%的速度增長,預計2026年有望達到1377億元。
對癥下“菌”
2014年12月,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了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人員的新發現:貪吃有時并非你的錯,停不下來的食欲可能是人體內腸道細菌推動的“消費需求”。 腸道細菌在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增強免疫力的同時,也會選擇自己愛吃的營養,它們有的喜歡糖,有的喜歡脂肪。
202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衛撰文表示,腸道菌群不僅在調節宿主免疫和代謝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還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在某電商平臺上,一款針對嬰幼兒的進口品牌益生菌,據稱能幫助嬰幼兒更好地睡眠,銷量突破了7萬人次;一款針對女性健康的國產益生菌品牌,年度回購超過了5萬人次。
消費者被告知要對癥下“菌”,如果分不清自身體質,商家也有辦法。
比如,山東某公司就推出了“15天檢測+20天(一人一方)+回測追蹤”方案:市民只需在家采集糞便,將樣本寄到實驗室,專家從中提取DNA,進行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擴增、高通量基因測序、數據分析后,再據此配比,市民即可收到量身定制的益生菌。3個月后,市民再次回測腸道菌群,可進行數據化、可視化效果比對,形成健康服務閉環。
補充益生菌,也并非多多益善。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李光表示:“根據國內外多個權威機構建議,每日益生菌攝入量應為10億至1000億CFU(活菌數量)之間。對于腸道健康的成人,腸道菌群具有自調節的特性,只要日常保持膳食營養結構的均衡,就能很好地維護腸道菌群健康,不需要額外補充益生菌。”
“對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婦、兒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額外補充益生菌,起到維持腸道健康、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不過,益生菌種類不同,作用也有所不同,建議患者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以免產生不良后果。”李光說。
治療疾病
“‘益生菌’一詞,最早由德國微生物學家沃納·科勒于1953年提出,用于描述治療營養不良的含菌補劑。”深圳未知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未知君”)聯合創始人兼CEO譚驗稱,隨著人們對益生菌的認識不斷加深,益生菌的內涵外延也有所升級——2001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將“益生菌”明確定義為“當攝入足夠數量時,對宿主產生健康益處的活性微生物”。
人體住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80%在腸道。而國人對腸道微生物的認知,或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漢代史學家趙曄在《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率兵擊敗越國,俘虜了越王勾踐。為了讓夫差消除戒心,放勾踐回國,范蠡讓勾踐在夫差患病之時,主動提出“嘗糞醫病”。嘗嘗糞便,然后對癥下藥的中醫理論是:“病從口入,結于內腑,征兆在便。”
2021年,“未知君”在官微發布公告,面向全社會公開招募志愿者捐贈糞便,每次300元,月補貼最高可達6600元,這條新聞迅速登上了微博熱搜。
對此,譚驗稱:“通過采集合格供體樣本,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可重建新的腸道菌群,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
“腸道菌群跟我們身體的各大系統和器官都有關聯,包括消化系統、代謝系統、神經系統以及免疫系統。”譚驗表示,人體99%的營養需要腸道吸收,80%的毒素靠腸道排出,70%的免疫力來自腸道。
2024年5月,在第十九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清平表示:“肥胖、糖尿病、癌癥等50余種疾病與腸道微生物有關,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益生菌對特定疾病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
據譚驗介紹,“未知君”已和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展開合作,專門組織了一支隊伍在醫院進行腸菌移植的宣傳教育,收集糞便樣本,共同研究腸道菌群和現有腫瘤免疫治療的關聯。
“中國菌”崛起
在譚驗看來,微生物藥物是一個新賽道,是中國創新彎道超車的一個機會。
近十幾年來,腸道菌群是最受關注也是成果產出最多的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之一。根據國內腸道領域智庫“熱心腸研究院”的數據,自2008年起,中國益生菌領域論文發表數量迅速增多,并在2018年超越美國。
研發能力的增強成為益生菌菌株本土化發展的重要支撐。科拓恒通、微康生物、一然生物等原料企業在上游原料市場頻頻發力,年產值均突破千萬元大關。在終端消費產品菌株開發、產品應用、市場推廣方面,蒙牛與內蒙古農業大學團隊合作,研發出關鍵功能菌株“乳雙歧桿菌V9”,應用到歐式炭燒酸奶;新希望與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合作研發鼠李糖桿菌GRX10,推出高端酸奶“活潤”; “未知君”根據中國人腸道菌群自主研發專利菌株XA-1416,開發減肥輕體益生菌產品……但是,從終端消費數據來看,“進口菌”依然占據著益生菌零售市場的主要份額。
對此,湯臣倍健營養健康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旭光表示:“益生菌的自主研發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周期長,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和物力成本,對企業的綜合實力有較高要求。”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養了一方菌。市場上常見的一些來自國外的商品化益生菌,對中國人群的腸道來說,未必是最合適的。”譚驗表示,益生菌本土化、定制化是一個趨勢,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菌”陣營正在快速崛起。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