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是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長期規律服用抗癲癇藥物是癲癇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但抗癲癇藥物治療窗窄,易受多種因素影響血藥濃度。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藥學部的李新辰等學者研究了草藥、膳食補充劑、保健品、食物與抗癲癇藥物的相互作用。
通過檢索 PubMed、CNKI、萬方、維普等數據庫,并以被納入的物品通用名在相關平臺進行檢索確認商品存在形式。48 篇文獻被納入研究,得到 44 條相互作用信息,其中 14 條來自案例 / 臨床報道,30 條來自體內 / 體外實驗。
研究發現,草藥、膳食補充劑、保健品、食物與抗癲癇藥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尚不充分。雖然本研究為醫務人員提供了系統總結,但還需進一步建立數據庫并開發有效工具以管理用藥風險。
從研究結果數量看,已報道的相互作用僅有部分第一代抗癲癇藥物和第二代中的拉莫三嗪、奧卡西平、左乙拉西坦,第三代抗癲癇藥物尚無相關報道。原因可能包括:依賴患者自發 ADR 報告導致數量少;“一物多名” 使識別風險困難;報道未明確相互作用原因;中英文以外文獻未在檢索范圍內。
從機制層面看,不同物品與不同抗癲癇藥物的相互作用機制多樣,如與卡馬西平的相互作用可能與抑制或誘導 CYP3A4 酶有關;與丙戊酸的相互作用可能與 CYP2C19 誘導等有關;與苯妥英鈉的相互作用可能通過影響代謝酶改變藥動學參數等。
從風險分布角度看,草藥、膳食補充劑、保健品、食物覆蓋的事物有交叉,且草藥可多種形式組合使用,增加了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和結果的難預測性。
綜上,本研究系統收集了相關相互作用信息,也反映出研究的不充分,藥品說明書中此類相互作用描述大量缺失,開展真實世界研究及構建數據庫系統很有必要。
原文:李新辰;趙志剛;楊莉;李凌濤;蘇麗麗;基于文獻報道的草藥、膳食補充劑、保健品、食物與抗癲癇藥物相互作用研究[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年期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