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其實,同樣發源于內蒙古的伊利、蒙牛,盡管在市場上難以避免良性競爭,但彼此相互學習、相互合作、相互成就的機會和空間顯然是存在的。
在紛美包裝中資股東接管外資股權這件事上,伊利和蒙牛選擇站在一起,放棄隔閡,一致對外。
繼今年10月份新巨豐收購紛美包裝28.22%股權并順利通過反壟斷調查后,紛美近日又迎來一位重量級股東:蒙牛。
根據紛美最新公告,2023年11月30日,紛美與天津雪譽咨詢簽訂認購協議,后者有條件同意按每股1.62港元的價格認購7049.8萬股股份,認購股份占擴大后已發行股本約5.01%,認購款項總計約1.142億港元。
天眼查信息顯示,蒙牛集團持股天津雪譽咨詢98.04%股權。
這也就意味著,在新巨豐強勢收購紛美28.22%股權后,蒙牛明知道伊利既是新巨豐的大客戶,也是新巨豐的參股方,但蒙牛還是決定認購紛美5.01%股份。
根據食悟的專業研究,蒙牛此舉一方面可以獲得紛美一個董事會董事席位,另一方面則可以跟新巨豐一起,逐步接管紛美的外資持有股份,助推乳業包材、灌裝機乃至整個無菌包裝產業鏈的國產化,擺脫對利樂的依賴,提升國產包裝對外資進口的競爭力。
蒙牛的考量
對于蒙牛來說,這項投資肯定是三思而后行的決定。根據食悟的專業研究,我們認為,蒙牛此舉的主要目的是:增派一位來自蒙牛的董事進駐紛美董事會。
隨著新巨豐成為紛美第一大股東,盡管伊利沒有單方面入股紛美,但明眼人看得很清楚,伊利通過新巨豐掌控了紛美董事會。
但要知道,紛美的大客戶包括蒙牛、雀巢和新希望乳業。這也是紛美不愿意被大客戶是伊利的新巨豐收購的核心所在。
但沒辦法,紛美的大股東怡和控股想套現走人,所以,新巨豐乘虛而入,紛美其他股東當時被蒙在鼓里。
新巨豐成為紛美大股東后,蒙牛等其他紛美老客戶、大客戶要想保留話語權,就必須考慮進入董事會。
此次蒙牛通過紛美增發認購5.01%股份,剛好獲得一個董事會董事席位。
接下來,關于紛美的重大戰略決策,新巨豐將和蒙牛等其他擁有董事席位的股東一起商量。如果有不利于國產包裝做優做強的方案,新巨豐和蒙牛都有權投反對票。
“兩牛”罕見攜起手來
資料顯示,作為新巨豐的大客戶,2020年至2022年,新巨豐對伊利的銷售額占其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70.77%、70.29%和74.69%。
此外,伊利還持有新巨豐4.08%的股份。
足見新巨豐對伊利的依賴,伊利對新巨豐的控制力有多強。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無菌包裝供應商銷售量市場份額分別為:利樂占比61.1%,紛美包裝占比12.0%,SIG占比11.3%,新巨豐占比9.6%,其他供應商合計占比6.1%。
可見,紛美和新巨豐是國內無菌包裝領域四強中兩強,即便份額無法跟利樂抗衡,但紛美和新巨豐卻是國產無菌包裝的兩巨頭。
新巨豐收購紛美,意味著國產無菌包裝兩巨頭已經形成整合之勢。
緊張的人很多,包括其他共計占比6.1%的那些小包裝公司,但更緊張的應該是利樂。
在新巨豐從怡和控股手中接盤紛美28.22%股權之前,紛美90%以上股份被外資控制,這意味著此前的紛美雖然屬于國內的一家包裝企業,但從股權結構上來看仍屬于外資控股。
新巨豐完成對紛美的收購后表示:新巨豐和紛美包裝的第一大股東均為中國企業,有利于加速包材、灌裝機乃至整個無菌包裝產業鏈的國產化,更好地與外資企業競爭。
此次蒙牛再入股紛美包裝5%股權,盡管蒙牛是從自身話語權角度出發,但蒙牛此舉進一步加碼了中資對紛美的控制,進而強化了無菌包裝的國產化。
所以說,蒙牛此舉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乳業專家宋亮表示,加快包材的國產化進程,最大的受益者將是本土企業。國產包材成本較利樂低30%-40%,這將直接降低乳業包材的使用成本。而且,除乳業外,無菌包裝還被廣泛應用于飲料行業,國產化替代將有助于我國食品標準的建立,有利于國內食品工業發展。
隨著蒙牛入股紛美,新希望和雀巢是否也會跟進,我們拭目以待。但代表伊利利益的新巨豐和蒙牛雙雙入局紛美,國產無菌包裝替代利樂的“勢”已經起來,中國乳業供應鏈自主化的浪潮開始呈現勢不可擋之態。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