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品牌都不斷進行創新與拓展,來推動嬰幼兒輔食市場發展,近兩年也有不少創新品類和創新賣點出現,比如藥食同源賣點、分階賣點、一周輔食等,現在又有了植物基嬰幼兒輔食的出現,為嬰幼兒輔食市場的競爭提供了新方向。
而中國市場中還沒有產品打出此概念,所以這一領域還屬于較為空缺的狀態,隨著國內嬰幼兒輔食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植物基領域也是待挖掘的方向,只是如何來界定
植物基輔食陸續出現
不久前,喜寶在德國推出了新的“HiPP 植物基”嬰幼兒輔食,其基于來自有機豌豆、有機鷹嘴豆和有機扁豆的純植物基蛋白。據該公司稱,它們提供了大量重要的營養素和纖維。該產品并沒有在國內進行發售。
雀巢旗下的格伯產品有限公司(Gerber Products Co.)有Plant tastic,是由豆類、全谷物和蔬菜制成的袋裝嬰幼兒輔食。
“植物基”食品在國內外市場中都發展較為火爆,萬物皆在植物基。有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植物蛋白市場規模為103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將增長到145億美元,預測期內復合年增長率(CAGR)為7.1%。全球領先的市場調研公司Innova MarketInsights已連續多年將“植物基”列入全球食品飲料行業10大趨勢榜單。
相比于國外市場的成熟,國內市場植物基產品還在初步發展階段,市場熱度主要集中在植物肉、植物乳制品等階段,并且受眾群體大多是成年人。近兩年才出現嬰幼兒植物配方奶粉,并且布局品牌鳳毛麟角,大多產品還屬于跨境購,而嬰幼兒植物基輔食在國內市場還處于空缺階段。
以上上市產品主要銷售市場在國外,截至目前國內并沒有布局品牌或是產品。但是令人疑惑的是有機豌豆、有機鷹嘴豆、有機扁豆等制品,本身不就是由植物原料所制作的產品嗎?那目前市場中售賣的果泥、米粉為何不能夠稱之為“植物基輔食”?
據公開資料顯示,植物基食品(plant-based foods)是指以植物原料(包括藻類和真菌類)或其制品為蛋白質、脂肪等來源,添加或不添加其它配料,經一定加工工藝制成的,具有類似某種動物來源食品的質構、風味、形態等品質特征的食品。與我國食品工業行業管理分類相對應,可將植物基食品分為植物基肉制品、植物基乳制品、植物基蛋制品、植物基冷凍飲品及制作料和其它植物基食品。
筆者采訪到業內人士表示,植物基便是由植物所制作而成的食品。
執行標準只有三個
為植物基輔食提供可創新空間
由于國內市場中植物基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所以關于此類產品的規范、執行標準并不多,一些細分品類的植物基產品執行標準并不完善。
當前植物肉領域現有標準只有2020年12月25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發布的《植物基肉制品》團體標準;以及2021年4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起草并公開征求意見的《植物基食品通則(征求意見稿)》團體標準。
而與輔食相關的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GB 10769—2010)和《食品安全標準嬰幼兒罐裝輔助食品》(GB 10770—2010),國內市場還沒有對植物基輔食有專門規定,這也讓企業們無法可依,無法定義植物基輔食產品。
但是沒有嚴格的執行標準,也為這一領域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入局門檻降低也就意味著更多嬰幼兒輔食品牌能夠布局植物基輔食產品,推動這一品類的發展。
并且國家對于植物基產品也在不斷進行推動,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的通知顯示,強化營養主食、雙蛋白工程等重大項目實施力度。以優質動物、植物蛋白為主要營養基料,加大力度創新基礎研究與加工技術工藝,開展雙蛋白工程重點產品的轉化推廣。
所以嬰幼兒植物基輔食未來在國內市場可能也會成為企業的拓展方向之一,只是一個行業的興起,離不開市場和品牌的教育,和國家標準的推動。
差異化、創新化的布局選擇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其市場規模已經超過4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3%。前瞻保守估計未來中國嬰幼兒市場規模保持10%的復合平均增速增長,到2025年超過700億元。
根據億歐智庫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嬰幼兒輔食市場規模已經達到605億元。嬰幼兒輔零食市場的快速擴張也吸引了休閑零食企業、母嬰企業、營養品企業、新興企業等不同行業都陸續進入這一領域。據筆者在企查查上搜索“輔食”顯示,與之相關的公司有12368個。
在初步發展的輔食市場中,大多數都是新興品牌或是少數外資品牌,而這些品牌在產品布局上都相對較廣,既有谷物類輔食、罐裝輔食、佐輔食等,還有兒童零食、兒童調味品等,幾乎屬于全品類布局,想要自身品牌覆蓋面更廣,想要以多制勝。
并且這些品牌所推出的產品都相差不多,產品的賣點也都大同小異,比如鈣鐵鋅、益生菌、DHA等一些熱門營養元素的添加,或是主打0添加、無添加、天然嬰幼兒輔零食,亦或是在口味、產品形態上的改變等,整個嬰幼兒輔零食市場大體上就是以上這幾大發展趨勢,這也導致同質化較為嚴重。
同質化嚴重一直是嬰幼兒輔食市場的痛點,部分品牌想要打出差異化、高端化,植物基領域是一個不錯選擇。現在國內嬰幼兒輔食市場中暫時沒有看到宣傳植物基輔食的產品,所以這一類產品還屬于差異化的存在。
瞄向低敏人群和素食主義家庭
植物基食品的目標消費者是指那些希望以植物來源食品獲得類似動物來源食品消費體驗的人群,以植物蛋白替代動物蛋白為主要特征,在滿足素食者消費訴求的同時進一步擴大了“彈性素食者”這一類消費群體,比如低敏消費人群、素食主義家庭等。
而現在低敏食品在母嬰市場備受關注,也有一定的需求。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發起的《中國城市嬰幼兒過敏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每8個嬰幼兒就有1個過敏,2歲以下家長自報曾發生或正在發生過敏性疾病癥狀的嬰幼兒比例高達40.9%,其中,嬰幼兒患乳糖不耐受概率高達46.9%-70%,常見癥狀為腹瀉。
根據天貓國際發布的《2023中國兒童防敏市場發展洞察》顯示,中國有超過4成的嬰幼兒正在或曾經發生過過敏癥狀,預計中國0-14歲過敏兒童將維持在5500萬。
在嬰幼兒輔食市場中,也有部分打出低敏賣點的,只是這類產品入局門檻并不高,所以布局品牌主要以中小品牌和雜牌為主。并且這一市場還處于試水階段,市場規模較小,需要布局品牌進行市場教育,而對于消費者教育方面需要品牌長期推動,對于只是想要享受紅利期的嬰幼兒輔食品牌而言自然是不會選擇布局的。
沒有品牌推動,才會導致低敏輔食市場并沒有掀起大浪花,但是從過敏人數上看,嬰幼兒低敏輔食市場還有較大空間可以挖掘。
根據天貓國際發布的《2023中國兒童防敏市場發展洞察》顯示,從2018到2022年,中國兒童防敏市場零售規模從138億元增長到666億元,防敏賽道復合增長率達到30%,未來五年仍將超過兩位數增長,2025年市場規模預計達1095億元。目前,母嬰防過敏賽道正處于高速增長。
所以嬰幼兒植物基輔食在國內市場有較大的可挖掘空間,只是一個品類想要得到發展,也離不開國家標準的推動,只有統一執行標準,抬高入局門檻,才能夠提升整個嬰幼兒低敏輔食市場的品質,更能夠推動著各大品牌向上競爭。
植物基發展局限性:
價格、消費認知
雖然植物基飲料已經在國內市場發展時間較久,但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階段,但自2019年植物肉概念大火以來,市場內越來越多的植物基產品出現,也推動著更多植物基產品的發展,其中植物基飲料發展較為火爆。
據天貓發布的《2020植物蛋白飲料創新趨勢》顯示,2020年,植物蛋白飲料市場增速高達800%,購買人數上升900%,在飲料市場中成長貢獻15.5%,排名第三,成為飲料市場的高速增長引擎。
隨著消費人群對于健康、體重管理的越發重視,植物基產品的增長速度急劇上升。但國內植物基市場畢竟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不少消費者對于這一品類的認知是不完全的,甚至不知道這類產品的存在,也不了解植物基概念。
所以想要植物基概念在嬰幼兒輔食市場發展需要的是長期的市場教育,讓消費者對于植物的優勢有所了解,才能夠推動市場發展。
另外,植物基的高價也是阻礙其發展的原因之一,其中植物基酸奶便是一個案例,原本該行業布局的企業就較少,還有部分產品已經宣布退市。
植物肉供應商廠家哈爾濱福肴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吳一荻在素食產業發展交流論壇分享的一組數據顯示,在拒絕植物基產品的常見理由中, 52%的消費者表示“我不認為這種產品會好吃”,27%的消費者表示,“相比動物肉,價格太貴了。”
雖然現在消費水平有著大幅度的提升,不少母嬰品類都打出了高端化的趨勢,并且發展都較為優異,但這都基于該品類有著較高的市場認知的前提下,消費者才愿意買單。并且新生代消費群體購買觀念趨于理性,更加注重產品性價比。
根據尼爾森數據顯示,2021 年 7 月 -2022 年 6 月,高端、超高端紙尿褲同比增速為 19.4%,此外主流價格地帶用戶愈發追求性價比。另外,根據《2021年母嬰行業洞察報告》顯示,母嬰新銳品牌人群6大需求層次中,高性價比需求位列其中,消費分層依舊明顯,但高性價比依舊是極大的市場需求,在更好品質的情況下,選擇低價。
認知&淺評:植物基在嬰幼兒輔食市場中是一個高端化、差異化的選擇,但需要各大品牌推動,加大對于市場的教育,才能夠推動這一品類的發展。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