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健康意識提升、消費升級及家長對兒童飲食的重視,令兒童食品市場生機勃勃,兒童零食已然成為一個有著很大商機的細分賽道,成為大零食行業下的超級藍海市場。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0-14歲人口為2.5338億人,占人口總數的17.95%。
而《兒童零食市場調查白皮書》顯示,目前我國兒童零食市場規模約為休閑零食市場規模的1/10,預測2019-2023年間,兒童零食市場將以10-15%的復合年增長率穩定增長,市場預期超6000億元,充當休閑食品市場新的發力點。
在有2.5億“吞金獸”的龐大消費市場中,不僅吸引了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等零食巨頭強勢入場,還有一眾新晉品牌對此市場虎視眈眈,市場硝煙已然彌漫。
零食巨頭重點布局
得益于80、90后父母普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在養娃過程中“精細化”意識不斷提升,家庭支出中兒童部分水漲船高。
兒童食品作為一個龐大的細分賽道,零食巨頭們是不會缺席的。
早在2020年5~6月份,隨著良品鋪子推出兒童零食子品牌“良品小食仙”,百草味推出“童安安小朋友”系列產品,三只松鼠在天貓開設子品牌“小鹿藍藍”旗艦店,來伊份推出“伊仔兒童零食系列”產品等,這就意味著兒童零食的競爭早已打響。
兩年時間過去,這些企業的兒童食品業績也可圈可點。
良品鋪子年報數據顯示,良品鋪子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93.24億元,同比增長18.11%。報告期內,良品鋪子的兒童零食品牌“良品小食仙”全渠道終端銷售額為4.17億元,同比增長41.17%,營收增速高于主業;兒童零食品牌中的健康營養棒棒(糖)系列終端銷售額達到1.28億元。
“公司依靠差異化的產品創新,重塑兒童零食品類心智,兒童零食系列受到了市場認可。”良品鋪子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在2021年推出了28款兒童零食新產品,銷售占比35.17%。
而三只松鼠2021年財報顯示,其子品牌小鹿藍藍報告期內全渠道銷售額超5.5億元,去年下半年度實現月均銷售額破5000萬元。去年雙十一期間全渠道銷售額超4000萬元,同比增長更快奪得寶寶零食全網銷量前列。
截至目前,小鹿藍藍已打造山楂棒、香香米餅、鱈魚腸、鮮蝦片、凍干奶酪塊等10余款千萬級寶寶零食細分類目TOP1單品。
“作為新品牌,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小鹿藍藍首先是選對了細分賽道,在高速增長的兒童零食賽道里,專注于開發專業的寶寶零食,可以說是寶寶零食品類的開創者,這使得消費者會將寶寶零食和小鹿藍藍這個品牌緊密地聯系起來。”三只松鼠方面表示。
很顯然,兒童零食市場正在形成前景廣闊的新藍海。與此同時,資本市場也聞香而動,一大批新晉品牌涌出。2021年上半年,奶酪博士、小黃象、秋田滿滿等兒童零食品牌相繼獲得投資機構青睞。據公開信息統計顯示,僅2021年下半年,兒童零食品牌融資事件達14起,多個品牌年內斬獲多筆融資,其中窩小芽、哆喵喵完成3輪融資,果蔬天團、米小芽完成2輪融資,窩小芽新一輪融資達到億元人民幣。
有業內人士表示,近幾年兒童零食市場不論是在消費額、消費人數還是在品牌數量上均呈現持續走高態勢,實現了消費側和供給側的雙向增長。
因此,資本持續加注兒童零食賽道,與行業的增長邏輯及巨大的市場潛力不無關系。“嬰童食品相對于整個零食或者食品領域來說,毛利率相對較高,且人群特殊,品牌忠誠度比較高,也因此,新零售企業或平臺也想涉入嬰童食品行業。”上述業內人士指出。
藍海已顯,隱患猶存
市場升溫后,兒童食品賽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但問題也接踵而至。
首先,整個市場呈現出“魚龍混雜”的競爭亂象。據《中國食品報》報道,受“爆款產品是財富密碼”驅動,市面上產品“千篇一律”。
報道稱,“進入賽道的品牌數量不斷增多,但產品品質卻參差不齊。有很多新冒出的消費品品牌幾乎都是采用輕資產的代工模式,不少品牌打著‘嬰幼兒’旗號,其實很多產品卻并無嬰幼兒食品生產資質。同時,有小作坊仿制大品牌的‘三無產品’混入市場銷售,拉低了消費者的品牌信任,‘品牌侵權’對企業仍是一大考驗。”
比如一些商家為了利益,打著兒童零食的旗號,在市場上用成倍的價格完成對消費者的收割。而兒童食品的使用對象是非常特殊的,在原料、品質、加工流程等各方面都應該有嚴格的標準,這就導致兒童食品市場極度不規范。
據湖北經視報道,記者在商場的一款兒童醬油上看到,產品配料為水、大豆、小麥、食用鹽等,與普通醬油并無不同,甚至鈉含量比普通醬油還高,一瓶23.9元的價格,比普通醬油高出近5倍。
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的胡博士接受湖北經視的采訪指出,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兒童食品”并非食品分類,而是針對兒童營銷的食品。其火爆背后,是兒童市場的溢價高和好掙錢。與其說這些食品有益于孩子飲食健康,不如說這是一種營銷策略。
其次,由于越來越多的玩家進場,標準缺失、產品同質化、供應鏈短板問題也暴露得愈發嚴重。
事實上,相較其他消費品領域,我國兒童零食行業尚處于較早的起步階段,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存在產品沒有明確的適用標準、生產環節存有安全隱患、預包裝使用不規范、兒童零食添加劑量不低等多方面問題。
目前國內具備標準的優質供應鏈并不是那么多,絕大多數的兒童零食品牌依然采取的是代加工模式。尤其是對于很多“跨界”布局到兒童零食賽道的品牌,很多時候都會沿用原有代工廠的生產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隱患。
另一方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兒童零食和成人零食之間并沒有明確的分界線,而市場上很多的兒童零食產品都是按成人零食標準生產。
雖然2020年國內《兒童零食通用要求》團體標準出爐,《兒童零食通用要求》再次修訂發布,同批通審的兒童食品相關團體標準《“食育加佳”認證通則》《兒童糖果巧克力通用要求》也同日發布,兒童零食品類標準得到進一步細分,但是這并非強制標準。
“目前行業只有兒童零食通用要求這一團體標準,這并非強制性標準,也有很多兒童零食產品生產遵循的是企業標準。”有食品企業人士告訴食評方。
據町芒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22兒童食品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其所評測的兒童零食類目包含溶豆、兒童小饅頭、兒童蝦片、磨牙棒、海苔夾心脆等400多款產品,僅有“卡通形象”而未標注“適用年齡”的兒童零食產品占比83%,與普通食品執行標準一樣的兒童零食占比93.4%。《報告》還對市售16款兒童蝦片進行評測,整理其執行標準及產品食用說明發現,37.5%的產品執行企業標準,56.1%的產品執行國標,執行兒童零食通用要求的僅6.3%。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作為食品行業細分領域,目前產業端想突出兒童零食的概念,但消費者對這一概念還沒完全認可。這和品牌多采用代工模式有關,但更重要的則是因為行業國標的缺失。國標出臺后,兒童零食行業才會有強制性要求和門檻,也才會更好保護消費者,這是行業發展的關鍵。
另外,從本質來講,兒童零食生意并不好做,不僅要針對兒童推出健康又營養的產品,還要滿足家長們的核心訴求。
良品鋪子兒童零食負責人商靜表示,兒童零食的客群對產品營養、品質、功能的要求跟一般零食不一樣,這對公司的產品規劃能力有極大挑戰。需要企業滿足一大類人群,去識別客群、選擇產品、判斷市場,并拿出行之有效地解決方案。
三只松鼠方面也認為,“目前整個兒童零食賽道經過前期的快速發展,已經進入平穩發展的階段,也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
朱丹蓬表示,在總結了近五年整個行業發展的趨勢,以及快消品的用戶畫像,發現消費者對于兒童零食的關注點有以下幾點:第一是產業鏈的完整度,第二是食品安全的保障,第三是品質的穩定性,第四是品牌的調性,第五是服務體系的完善,第六是客戶粘性的持續維穩,第七是整個場景的持續創新。
“就兒童零食行業未來發展來看,除了滿足上述消費者端的需求,還需要政策端、資本端、產業端、渠道端共同發力。”朱丹蓬認為。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