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國務院關于兒童健康促進工作情況的報告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審議,報告顯示兒童健康促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指出了一些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兒童健康食品市場成為了近期各方關注的重點。
中國孩子到底缺不缺營養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資料顯示,有3億中國人面臨“隱性饑餓”困擾,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營養素攝入不足或營養失衡稱為“隱性饑餓”,發生的核心原因是機體營養攝入不平衡或缺乏某些微量營養素,從而產生隱蔽性營養需求的饑餓癥狀,其中兒童群體微量營養素缺乏問題更為普遍。
針對0-6歲的兒童,重要營養素缺乏不利于骨骼、大腦、視力、免疫系統等生理發育;6歲以上兒童,此時正是生長發育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關鍵營養素的充足攝入也很重要。
以兒童維生素現狀為例,我國6月齡-14歲兒童維生素A不足比例高達47.98%,以邊緣型缺乏為主;維生素D的情況也不樂觀,我國3-5歲兒童維生素D缺乏率達51.9%。
“隱性饑餓”形成的主要誘因,除了飲食,也囿于大眾對科學營養觀的認知短板。除了受“只要孩子吃得好、就不會缺營養”的傳統觀念影響,兒童隱性饑餓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食物中的重要營養素未完全被機體轉化、吸收,自然難以滿足孩子正常營養所需。如何用自己的產品促進原生營養可以更好地吸收,為兒童服務便成為了商家聚焦的重點。
政策扶植為兒童食品市場奠定良好基礎
針對兒童健康科研投入方面,報告中顯示,國家科技計劃部署兒童生長發育與疾病防治相關經費由“十二五”時期的7561萬元,增長到“十四五”時期的1.26億元。孩子的茁壯成長,需要在改善兒童營養方面下功夫。
報告指出,我國印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開展相關重大行動。2011年以來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助資金1968億元,每年惠及約3800萬學生。
隨著國內相關機構如中國衛健委、中國營養學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各大科研院所和醫療結構一直致力于國內兒童營養學的研究和規范化發展,近年來逐漸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膳食指南體系及營養需求研究系統,為兒童食品市場產品的開發奠定了良好基礎。
守護好兒童健康就是守護好全民健康的基礎。未來,兒童健康促進工作該如何精準發力?
如何踩準市場風口
打造一款優質兒童營養產品?
兒童的茁壯成長離不開日常的營養支持。兒童營養產業的發展將會面臨怎樣的機會?風口擺在面前,什么樣的產品能更好地為兒童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1、挖掘兒童群體的消費痛點,終身復購不是夢
挖掘兒童群體的消費痛點,打造符合不同年齡段的兒童主食+佐餐補給產品矩陣。此外兒童食品一定程度會伴隨兒童成長,長大后的“兒童”早已建立起固定的飲食模式和品牌忠誠度,繼而會出現終身復購的消費行為。
2、藥食同源,從中醫文化中汲取產品靈感
疫情的反復讓免疫站在了聚光燈下,但其實,人體免疫力從出生開始就已經面臨考驗。在過去中式滋補品沒有受到消費者的重視,疫情過后,人們健康意識有了質的飛躍,從傳統中醫經方中汲取靈感,與現代配方科學融合,開發出適合兒童群體的健康食品是發展方向。
在孩子成長階段,中國父母普遍對西藥有所排斥,更相信中藥更小的副作用,加之8090后為人父母之后,推動了國潮流行,中醫的藥食同源概念有了更高的接受程度。
3、腸道健康、免疫機能、營養補充、視力發育成主攻方向
兒童健康市場的廣闊前景,得力于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和年輕寶爸寶媽們科學育兒的意識增強,想要布局兒童食品賽道,可以從腸道消化、免疫機能、營養補充、視力發育以及口腔健康等與孩子關聯度較高的方面著手。
添加大腦營養成分的產品也是家長們關注的焦點,618關于兒童DHA產品銷售的大幅增長,可以看出通過食補給孩子“補腦”,已經逐漸成為家長們的普遍選擇。
其次,嬰幼兒方面,維生素、骨骼生長、呼吸道相關產品,也是家長們更多的關注方向。
在我國,目前關于食育的概念還沒有完全統一的標準,政策制定、理論與實踐探索等仍未形成體系。
但綜合來看,基于現代飲食習慣不合理導致的兒童慢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糖等,“食育”可以說是兒童健康成長和家庭發展非常重要的“長線投資”。兒童健康食品領域已經成為是更值得關注的方向。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