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兒童食用零食的主要原因是零食的口味和造型對孩子有吸引力,再加之兒童之間的攀比心態,約有63%的青少年兒童每天都有吃零食的習慣,且時間多集中在晚上,地點多集中在學校和家。
2020年5月,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正式發布了《兒童零食通用要求》團體標準,這是我國首次出臺針對3-12歲兒童零食的新標準。標準中對零食的定義是:正餐以外,用于補充能量、平衡營養或增加水分,能夠放松悠閑、愉悅心情的食品。
零食是人類合理膳食的組成部分。兒童零食是指適合3~12歲兒童食用的零食。國家衛生部公布由國家疾控中心編制的《兒童零食消費指南》,首次將兒童零食分為“可經常食用”、 “適當食用”和“限制食用”三個級別,以便于家長為孩子選購兒童零食,同時對提高兒童的身體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實際意義。《指南》中明確將煮蛋、鮮牛奶、新鮮水果等列為“可經常食用”的零食,這類零食屬于低脂、低鹽、低糖類,被稱為半主食,建議兒童每天食用。巧克力、肉干等則被定為“適當食用”的零食,這類食品屬于中等量的脂肪、鹽、糖類,含有人體需要的部分元素,如鐵、蛋白質、維生素等,但是吃多了會導致肥胖,每周吃1-2次即可。棉花糖、膨化類食品等被列入“限制食用”的范圍,這類食物屬于高糖、高鹽、高脂肪類,有害成分遠遠大于健康成分,建議讓孩子盡量少吃或不吃,若吃,則每周盡量不超過一次。
在人們的印象中,零食就是垃圾食品,其實不然。兒童零食不等于垃圾食品,在保證正餐合理規律、飲水足量、食用安全的前提下,家長不必讓孩子和零食完全“絕緣”。學會看食品營養標簽,選擇新鮮、天然、易消化、健康的零食是關鍵。
選購兒童零食,應當注意三“少”二“無”的關鍵點。
一 少“鹽”
鹽是人們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是人體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成分。我們平常所吃的“鹽”化學名為“氯化鈉”,是由鈉和氯組成。鈉是人體正常工作所需的元素,但當飲食中的鈉過多時會增加腎臟負擔,甚至對肝腎造成損傷。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2-3歲幼兒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2克,4-6歲幼兒不超過3克,7-10歲兒童不超過4克。根據我國標準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除了部分豁免食品外,所有預包裝食品的營養成分表上都必須標注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的含量值。因此,家長在購買兒童零食時,通過查看營養成分表,盡量選擇鈉含量低的食品。
二 少“糖”
大多數兒童零食中都含有或多或少的糖,這也是吸引兒童最大的原因。但攝入過量的糖不僅會增加兒童齲齒的風險,也會增加兒童額外的能量攝入,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等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在兒童零食中,除了常見的蔗糖、白砂糖,還需要關注麥芽糖、乳糖、葡萄糖、果葡糖漿、濃縮果汁、蜂蜜等其他糖類物質。
三 少“油”
攝入過多油脂,容易導致孩子肥胖,肥胖不僅是導致很多疾病的罪魁禍首,還可能引起兒童性早熟,所以一定要注意選擇低脂肪的零食。根據GB 7718-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配料表屬于食品標簽的強制標識內容,各種配料應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時加入量(以質量計)的遞減順序一一排列;加入量不超過2%的配料可以不按遞減順序列。也就是說,配料的排位是按照含量多少來排列的,含量高的配料就會寫在前面,家長在選購兒童零食時,通過查看食品配料表,選擇低脂的產品。
一 無“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是一類對健康不利的不飽和脂肪酸,多存在于反復加工的食物。反式脂肪酸在體內大量沉積,會導致一系列的疾病發生,例如形成血栓、影響發育情況、發胖、降低記憶、冠心病等。《兒童零食通用要求》明確要求,兒童零食所使用油脂不應含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有很多別名,如氫化植物油、氫化油、人造奶油、人造脂肪、起酥油、植脂末、奶精等。因此,購買零食時要注意營養成分表,其中會標明是否含有反式脂肪酸。
二 “無輻照處理”
輻照工藝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滅菌工藝,能延長產品保質期,但會破壞食品中的營養成分,如維生素、蛋白質等,容易造成營養素流失,不能保證兒童的營養需求。在《兒童零食通用要求》中明確要求,零食所使用原料不應使用輻照或微波處理。GB 7718-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規定,經輻照工藝處理過的食品,應在食品名稱附近標示“輻照食品”。因此,家長在為兒童選購零食時,通過查看包裝上的產品信息,來判斷該食品是否經過輻照處理。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