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新銳嬰童食品品牌窩小芽宣布完成億元B輪融資。而在今年5月份,窩小芽就已完成A輪及A+輪各數千萬元融資。幾乎與此同時,嬰童營養全餐品牌秋田滿滿也完成了千萬美元級別B輪融資。
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幼兒期是人生成長發育的重要階段,有針對性的營養供給非常重要。長期以來,我國嬰童正餐市場處于供給缺失狀態。隨著兒童食品市場的細分發展、食品加工技術日益成熟和新一代父母飲食觀念的升級,各路資本紛紛進入嬰童新正餐產業,嬰童新正餐已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興賽道。
各種嬰童新正餐有效滿足了人們的消費需求,但行業也存在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同質化嚴重等問題,亟待建立以國家標準為核心的標準體系。
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中國嬰童新正餐項目創投人及席產品官方秀娟表示,嬰童新正餐是指依據當代嬰童群體及其喂養人的新飲食需求而設計的可供正餐食用的產品,適用于6月齡到12歲幼兒及兒童。
今年以來,嬰童新正餐成為熱點,引發各路資本激烈角逐。今年2月,新銳母嬰消費品牌夕兒已完成7億元B輪融資;7月,幼兒零輔食品牌種子特工隊獲得數百萬美元天使輪融資;中式零輔食品牌米小芽過去5年已經完成4輪融資,今年正謀求加快線下市場布局。除了國內品牌外,美國的小湯匙、印度的帝米奧斯、瑞士的雅慕等國外嬰童食品品牌也陸續獲得高額融資。
記者調查發現,嬰童新正餐的銷售渠道分為線上和線下,線上渠道以京東商城、天貓、抖音等為主,線下以高端精品母嬰店、高端商超為主。
方秀娟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嬰童新正餐涵蓋一日三餐和上下午各一頓點心,一日三餐價格在10-20元之間,兩頓點心的價格在5-10元之間,生產成本占40%以上。嬰童新正餐整體價格與市場上同品類產品價格相差無幾。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營養指導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王煒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3年來,隨著我國人口政策的調整和育兒理念的提升,服務嬰童的制造和服務企業快速發展,企業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如今已達到90萬家,特別是幼兒專用食品、輔食、調味品、配方奶粉、零食等產品銷售業績驕人。
目前,我國幼兒輔食產品主要分為谷物輔食、營養補充品、佐餐輔食和輔零食。權威機構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幼兒輔食市場規模約100億元,2019年市場規模已超4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3%。預計未來我國幼兒輔食市場規模將保持每年10%以上的復合增長率,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超過700億元。
滿足多樣化需求
方秀娟表示,長期以來,傳統嬰童正餐存在制作煩瑣、受場域限制、備餐及烹飪時間較長等問題,而嬰童新正餐產品的烹飪時間只需要10分鐘,可更好服務于部分家庭。目前,我國兒童食品市場常見某一品類的產品,比如寶寶輔食、寶寶生鮮產品、兒童零食等,而嬰童新正餐針對一日三餐和中途點心需求進行整合搭配。
10年前,通過電商渠道購買嬰童食品的人群多是80后的年輕媽媽,主要購買傳統幼兒零輔食。隨著85后尤其是90后年輕媽媽成為母嬰產品消費的主要力量,選擇電商渠道購買嬰童食品的人越來越多,購買的產品已不局限于幼兒零輔食,正餐常吃的饅頭、餃子、餅類都成為購買需求。
同時,年輕媽媽們對正餐產品的訴求也在發生變化,希望能有多樣化的嬰童食品和形態,以解決她們不會做、沒時間做、孩子不愛吃等問題。因此,安全性高、營養均衡、簡單方便和多樣化的三餐兩點成為她們選擇的新趨勢。
“我國多數年輕媽媽所掌握的營養知識存在局限性。”方秀娟表示,盡管多數年輕媽媽認識到蔬菜、水果和雜糧對嬰童健康的益處,以及食物多樣化的好處,但是對嬰童補充鈣、鐵、鋅、鎂、維生素等微量營養素的必要性認知不足,從而導致很多年輕媽媽不知如何選擇,如何進行營養搭配。因此,營養成分合理搭配成為新需求,相關產品特性也隨之調整。
王煒表示,嬰童新正餐既要滿足與年齡相適應的營養需求,也不能為產生“小胖墩”幫忙。嬰童時期的營養供給既不能不足,也不能過猶不及,嬰童食品企業應多生產既有國際水準,又有本土化特色的優質產品。
家長在嬰童食物選擇上應注意以下事項:選擇食品種類要適合嬰童年齡段;應清楚所選食品營養成分和含量是否適合自家孩子;選擇專業度和市場規模指標高的品牌;選擇適宜的食品形態,包括液態、半固態、固態(含磨牙食品);應注意食物供給與實際需要的關系。
亟待制定國家標準
“針對幼兒期營養供給的特殊性,我國對幼兒食品生產作出了相應的管理規定。”張永建介紹,在食品生產許可分類中,第30類為特殊膳食食品,包括幼兒谷類輔助食品和幼兒罐裝輔助食品。其中,幼兒谷類輔助食品細分為4類,包括幼兒谷物輔助食品、幼兒高蛋白谷物輔助食品、幼兒生制類谷物輔助食品和幼兒餅干或其他幼兒谷物輔助食品。幼兒罐裝輔助食品細分為3類,包括泥(糊)狀罐裝食品、顆粒狀罐裝食品和汁類罐裝食品。
張永建表示,目前,我國嬰童新正餐產業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往往某款食品成為網紅產品,市場上很快會出現大量仿造和類似產品,導致同質化產品充斥市場。嬰童食品企業應積極創新,大力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配方食品,依靠獨具特色的差異化產品贏得消費者的信賴。
目前,我國已經發布的食品生產執行標準中,涉及幼兒輔助食品的國家標準有5個,包括《嬰兒配方食品》《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幼兒谷類輔助食品》《幼兒罐裝食品》《輔食補充營養食品》。2020年7月,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布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幼兒谷類輔助食品(征求意見稿)》。
方秀娟表示,目前,我國嬰童食品企業執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企業標準以及5個幼兒食品國家標準。由于嬰童新正餐的范圍極大,只有部分產品適用于5個幼兒食品國家標準,其余產品在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也做出了專門針對嬰童需求的配方調整。由于我國嬰童新正餐國家標準缺失,導致大量濫竽充數的劣質產品充斥市場。
長期以來,我國兒童食品的主要研發思路是“成人食品兒童化”,難以兼顧“健康”“好吃”“有趣”,很多兒童食品并不適合兒童食用。同時,消費者對嬰童食品的需求發生快速變化,而后端很多生產企業還停留在陳舊的生產模式上,真正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還很少。因此,消費者在選擇嬰童食品時,應更多關注產品配方及形態,綜合評判一款產品是否真正適合自家孩子食用。
王煒表示,嬰童食品的選擇迥異于成人,要照顧到各個階段對大腦、神經、腸胃、骨骼等各器官發育的指標化需求,因此,世界各國都對幼兒食品采取嚴苛的標準,只有那些注重產品標準化研發與生產,有明確營養指向,嚴格進行原料選擇和執行工藝紀律,符合新消費形態、食用方便快捷的嬰童新正餐,才有更多市場機會。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