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Hi)第二天,資料被索要得就剩這么點了……”“上午公司主頁就剩兩本不敢發了”,3月25日,PCHi進行到第二天,伯德創研(廣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晶發了個“凡爾賽”體的朋友圈。
在剛剛閉幕的2021中國國際化妝品個人及家庭護理用品原料展覽會(PCHi)上,“第三方檢測機構如雨后春筍”“品牌方和原料方對檢測需求大增”成為了新的看點。
隨著《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下稱新條例)正式落地,除了品牌方對評價及檢測的需求猛增,下游市場和法規要求的倒逼,也使得作為化妝品來源的原料領域對評價有了迫切需求。雙重因素影響之下,化妝品評價及檢測市場迎來了一次的大爆發。
從2億到30億 需求激增
王晶告訴青眼,作為化妝品檢驗檢測機構,公司是次參加PCHi,“沒有想到在這種聚焦原料的展會上,對化妝品檢測的需求這么旺盛,這些宣傳語還是我們昨天臨時加的。”王晶邊說邊指向了其展臺墻面上的宣傳語。
▍伯德創研PCHi展位
事實上,伯德創研展臺的人氣火爆,就是今年整個化妝品檢驗檢測領域需求旺盛的典型代表。上海微譜化工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總監李志坤介紹:“以前國內評價市場容量大概一年2億左右,主要是一些大品牌在做。新條例頒布后,根據市場備案體量來看,這一容量將達到30億左右。我們微譜業務體量同比增長了近300%。”
而廣東博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區經理張玲玉也向青眼表示,新條例后,公司客戶體量有很大的增長。“過去博溪合作的跨國公司、一線品牌等在評價的投入進一步加大,與機構合作會更深入全面,并要求機構能對產品有一個完備的技術包裝。同時,有許多沒有檢驗檢測能力的小原料商、小品牌也開始尋求與公司合作。”
不僅如此,品牌方對產品宣稱需要有“真憑實據”,也倒逼原料商對原料評價的需求攀升。不少原料商就表示,“為了讓自家的原料更具有競爭力,已開始紛紛開始對原料出具評價報告。”
基于品牌方和原料商的雙重需求刺激,也使得行業涌現出了不少化妝品檢測機構。青眼發現,本屆PCHi次設立檢測專區,有不少化妝品檢測機構是次參展。除伯德創研外,北京頤唯實檢測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北京頤唯實)也是其中之一。據了解,上述兩家化妝品檢驗檢測機構都是近一兩年獲得化妝品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CMA)或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實驗室認可證書(CNAS)。
此外,不少代工廠也開始入局化妝品檢驗檢測領域。譬如,廣東芭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成立了第三方獨立機構,并于去年通過了國家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3月26日,在彭氏集團高新科技產業園走訪時青眼也了解到,該公司現已有評價實驗室,而彭氏正在裝修的研發大樓也將設有獨立檢測機構,為彭氏、第三方企業提供檢測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藥監局官網信息顯示,目前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檢測機構共有271家,相比去年1月中旬時,增加了80余家,行業呈現井噴狀態。
百花齊放
當市場容量增大,越來越多企業入局檢驗檢測領域,各檢驗機構將向什么方向發展以獲得增量,保持競爭力?
李志坤介紹,他所在的檢測機構和其他檢測機構大的不同就是“研究型檢測機構”的定位。他表示,目前行業對評價的認知事實上還較為薄弱。“到底用哪種方法對產品進行評價更客觀更全面?用哪一種方法進行評價更能體現產品的核心價值?這是研究型檢測機構所擅長的部分。”
▍圖源:微譜官網
李志坤進一步表示,“微譜目前配備有配方師、法規專家、檢測分析專家,可以從法律層面、配方層面、物質結構方面等各個維度,分析產品可能具備的,以及通過哪種方式可以對產品進行評價等。”
伯德創研總經理王晶則表示,公司原本就是做第三方化妝品研發起步的,因此積累了大量對化妝品原料、配方領域的基礎研究。“我們已先后獲得了CMA和CNAS雙認證,公司大的優勢就是能做到化妝品檢測的‘預診斷’,即當客戶提出對某款產品做評價時,即便客戶的產品沒有達到所期望的評價結果,伯德創研也可以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幫助其優化或更改配方,終獲得符合要求和其所預期的評價。”
在王晶來看,這種以研發為基礎的檢測服務,能夠更好地為客戶省錢省時。
北京頤唯實總經理吳金昊介紹稱,該公司不僅能為產品的宣稱提供權威的第三方證明,以及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能為產品的市場宣傳提供可視化的素材,讓品牌方以此直接與消費者進行對話。”
據多位檢測機構的相關人士介紹,在檢測費用上,一套基本的保濕類產品的檢測費用約為3萬元;修護、祛痘等產品的檢測費報價多為5-10萬元;而人體試驗則是所有檢測項目中收費高的項目,報價一般約為20萬元,甚至更高。
評價標準模糊 團標待出
盡管,伴隨新條例與相關配套法規的相繼落地,化妝品檢驗檢測市場迎來了較大的發展機遇。然而,由于新規剛出臺不久,目前多數評價方法并未出臺統一的國家標準或者團體標準。
“目前已有國家標準的是祛斑美白和防脫發這兩大評價,此外,保濕評價出臺了一個團體標準。”吳金昊介紹道。因此,“團體標準”的建立也成為行業人士所關注的重點。某國際原料商研發總監就向青眼表示,“不少有實力的企業都想要參與到團標的建立中來。”
更值得關注的是,正因為當下行業面臨著“評價標準模糊”的尷尬處境,所以,在評價市場也存在魚龍混雜的情況。
李志坤向青眼表示,“一方面,評價的市場需求迅速增大;另一方面,評價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投資較小,實驗室建設門檻較低。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紛紛入局檢驗檢測,也導致了當前檢測市場價格體系、運營體系包括第三方誠信體系的混亂,檢測機構能力參差不齊。”
其次,便是各檢測機構的“搶人大戰”,導致檢測成本的上升。李志坤介紹,目前國內志愿者資源是固定的,但在人體試驗需求的暴增之下,檢測機構便會提高價格“爭搶”志愿者,導致成本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相關人士還透露,評價需要具備化學、藥理學、細胞學等多學科知識,因此,在高門檻下國內檢測方面的專業人才存在一個較大空缺,這也在無形中提高了企業成本。
有業內人士告訴青眼,當前政策對于評價方法的具體規定還很模糊,配套法規或許還會有進一步改進與調整的空間。
在吳金昊看來,當下化妝品評價市場的混亂實則也是這個領域發展過程中的正常表現。“國家一定是先立法規,讓市場充分發展,然后才會逐漸出臺相關標準。如果提早就建立好了標準,也不利于行業的創新。”他認為,國家要求進行化妝品評價一定是利于行業未來的規范發展,即便現在有點混亂,但整體是朝著好的方面發展。其次,隨著行業的充分競爭,未來相關“國標”或者“團標”的建立也只是時間問題。
不難看出,新條例的落地給化妝品第三方檢測市場打了一針“催化劑”,但各機構如何在政策紅利之下分得一杯羹,還得各憑本事。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