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要理解保健品行業,先要理解保健品。
什么是保健品?
我們常說的保健品,指的是保健食品。
比如,傳統的:人參、阿膠、燕窩、靈芝、蟲草,等等。比如現代的:魚油、鈣片、褪黑素、蛋白粉、維生素片、等等。
傳統保健品的形態,是食材的樣子,一根,一窩,一顆,強調凝聚天地精華?,F代保健品的形態,是藥劑的樣子,膠囊,片劑,粉末。強調經過科學檢驗。
談到保健品,就繞不開一個問題:吃保健品,有用嗎?
給你講個故事。
15世紀-17世紀,歐洲船隊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發現新大陸,拓展新貿易。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都生于這個偉大的時代:大航海時代。
但是,這個偉大的時代,伴隨著海神波塞冬的詛咒。
一種奇怪的病,在船員中蔓延。得了這種病的船員,一開始身體無力,精神萎靡,全身疼痛,然后越來越難受,慢慢死亡,或者血管脆弱爆裂,突然死亡。人們拿這種病束手無策。
整個大航海時代,估計有200萬海員死于這種怪病。甚至連著名的航海家達伽馬,他的船隊返回葡萄牙時,也只剩下了三分之一的船員,其余大部分都死于此病。
今天我們知道,這就是:壞血病。
但在當時,直到幾百年后人們才認識到:壞血病的根源,是船員體內缺乏一種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素:維生素C。
但是,維生素C通常只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比如獼猴桃,苦瓜、柑橘、番茄,草莓、荔枝、綠色葉,動物性食物中基本不含,人體也無法自身合成。所以,為了攝入足夠的維生素C,人們必須經常吃新鮮的蔬菜水果。
經常吃蔬菜水果,這對普通人來說,可能不是大問題。但對常年在海上漂泊的船員來說,就太難了。所以,大量船員嚴重缺乏維生素C,后患上了壞血病。
這是人類次真正意識到:原來“營養不均衡”,會帶來這么嚴重的后果。
知道原因,就好辦了。隨后,船隊們開始配備“檸檬汁”。波塞冬的詛咒,被徹底打破了。
再然后,科學不斷發展,人們認識到,所謂營養,就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這5種物質的均衡攝入。
只有這5種,沒有第6種。
可是,因為各種特殊原因(出海、偏食、飲食文化),人們對營養的攝入,就是無法均衡,怎么辦呢?
那就有針對性地補充啊。這就有了我們今天說的:保健品。
在美國,保健品的學名,就叫:膳食補充劑(VMS,Vitamins, Minerals, & Supplements)。
回到開始的問題。吃保健品,有用嗎?
有用。
有針對性地吃保健品,可以獲得營養均衡。而營養均衡,帶來身體健康。
02
原來,保健品真有用啊。
是的。真有用??梢宰鳛樯攀车难a充。但是,“膳食補充”這個“心理賬戶”,沒什么錢。
什么是心理賬戶?
我問你,如果吃維生素C,和吃檸檬差不多貴,你是吃檸檬,還是吃維生素片?
都行吧。吃維生素片?方便。
那如果,價格是檸檬的2倍呢?咬咬牙。還是維生素。畢竟檸檬太酸了。
那再如果,10倍呢?啊,算了,還是吃檸檬吧。太貴了。
這就是心理賬戶。
Nelo的功能性軟糖系列
圖片來源:Nelo天貓國際旗艦店
我們會把錢分門別類地存在不同的心理賬戶里面。比如說,生活必要的開支賬戶,家庭建設和個人發展賬戶,情感維系賬戶,享樂休閑賬戶等等。
雖然這些賬戶都是在一個大賬戶之下,但其實各個子賬戶都是獨立存在的。
你的客戶其實并不真的是小氣,而是你的這個商品,并不在他愿意為此付費的那個心理賬戶里面。
“膳食補充”這個心理賬戶,是個沒什么錢的賬戶。在美國,一瓶維生素C,幾塊錢。一瓶褪黑素,也是幾塊錢。大多數保健品,都是幾塊錢。膳食補充劑,很難賣貴。因為畢竟膳食本身,并不貴。
不行。我不管。我就想把保健品賣貴。你說怎么辦?
那就只能把保健品,從“膳食補充”這個心理賬戶,移到那些錢多的賬戶里去了。
哦?比如?
比如:禮品。
一瓶茅臺1499。你還買不到。真的買,估計3000多。
你會說,今晚《甄嬛傳》大結局,來瓶茅臺嗎?不大會。但是,今天你要請大客戶吃飯,你可能會。
茅臺在“自用”這個心理賬戶里,可能不值300元。但是在“禮品”這個心理賬戶里,能值3000元。
保健品也是一樣。腦白金,就是一個保健品領域,經典的“心理賬戶”遷移案例。
腦白金的主要成分,是褪黑素。我在美國超市買,7美元,300粒。很便宜。因為在“自用”這個心理賬戶里,就值這么多錢。
但是,腦白金有句廣告詞: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一旦送人,7美金,49塊錢一瓶的簡裝褪黑素,你好意思送人,尤其是長輩嗎?那不能啊。至少幾百塊起,不能丟了面子。
有意思。“禮品”這個心理賬戶,原來這么有錢。
但是,現在大家已經越來越知道保健品的實際成本了。用過度包裝、飽和宣傳的方式,強攻“禮品”這個心理賬戶,不如以前好做了。
還有別的,值錢的“心理賬戶”嗎?
有。藥品。
03
人有三怕:小孩怕笨,女人怕丑,老人怕死。
對于老人來說,藥品,能治病,甚至救命。除了生死,都不是大事。藥,必須花錢。所以,在“藥品”這個心理賬戶里,老人存著畢生的財富。
無數保健品企業,都在思考,怎么把保健品從“食品”,遷移到“藥品”這個心理賬戶。
可是,保健品不是藥,國家不讓說能治病,怎么辦?
那就換種說法?;钊诉€能給憋死。比如:
預防抗,預防糖尿病,預防老年癡呆,排毒養顏,壯陽,抗手機輻射,改善記憶,抑制黑色素,延緩衰老,延年益壽,擺脫亞健康 ……
總之一句話:不是藥,勝似藥。
請注意:以上這些,都是監管部門禁止使用的虛假宣傳。這些“”,保健品都做不到。
圖片來源:知乎@消費者報道
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曾忠告民眾:
如果營養食品在標簽或者說明里使用了“健康”這個詞,就已經意味著它在宣稱自己有保健和治療特性了,就已經是在欺騙了。
美國的FDA,中國的CFDA,對保健品也有嚴格的監管要求?;镜囊粭l,就是不能提及任何治療。
不讓提,你就真不提???我不在包裝盒上提,不在說明書上提,不在廣告上提。我在“會銷”上,當面說給你聽。
什么是會銷?
會銷不做廣告,隱蔽性很強,通常是人拉人,把老人們拉到會場。先請“專家”上臺講:1)這個病很嚴重;2)但還好有藥;3)就是有點貴。然后,請“患者代表”上臺展示療效,甚至給專家磕頭,感謝救命之恩。
這也是保健品這個行業,為人所詬病的地方。那場面,老人們哪受得了這套啊,很難不被拿下。
2017年,國家嚴厲打擊會銷。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的申論題,都是“以嚴格監管打擊會銷騙局”。2019年,2020年,打擊傳銷,整治會銷,力度只增不減。
夸大宣傳找死,不夸大宣傳等死。
看來,“藥品”這個心理賬戶,也要被關上了。
保健品行業的未來,在哪里?保健品行業,還有未來嗎?
04
當然有。
保健品行業的未來,就是回歸食品。
2020年,CBNData發布了一份《2020年度中國年輕人線上保健品消費方式洞察》報告。這份報告顯示:90后的年輕人,正在成為購買保健品的新生力量。
什么?你沒搞錯吧?
那些攔著父母,不讓他們買保健品的年輕人,自己在買保健品?
是的。
但是,他們購買保健品,和老人有本質區別。他們買保健品的錢,不是來自“藥品”的心理賬戶,而是來自“食品”。
比如,現在年輕人補充維生素C,不是買一瓶藥片,而是買橙子味的“多維軟糖”。
BUFF X 維生素C軟糖
圖片來源:BUFFX官方
比如,現在年輕人想補充酵素,不是買一板膠囊,而是買色彩斑斕的“酵素果凍”。
你不是在吃“藥”。你是在吃軟糖,你是在吃果凍。順便完成了“膳食補充”。
85后、90后、95后對“零食形態”保健品的接受度,突飛猛進式增長。而軟糖和果凍,成為天貓上增長速度快的保健品形態。
為什么?
因為,他們受到的教育告訴他們:保健品,只是一種膳食補充劑。
維生素C,是檸檬的膳食補充劑。鈣片,是牛奶的膳食補充劑。藍瓶的葡萄糖酸鋅,是瘦肉的膳食補充劑。爸媽收禮只收的腦白金(褪黑素),是葡萄的膳食補充劑。
膳食補充劑,約等于食品。
既然是食品,那就好吃一點,好玩一點。顏值,就是正義。好吃,才是王道。非要把自己搞成藥的樣子。至于嗎?
我有個不成熟的看法。不知道為什么,這一代年輕人,非常惜命。
小米(00后)看到我拔牙時,要比別人打更多的麻藥,就仔細詢問了原因。他覺得,可能是我每天2杯咖啡導致的。于是決定,長大后不喝咖啡。
12歲,就如此關切自己的終身健康。我當時震驚了。
如果年輕一代越來越如此,保健品行業,一定有未來。而且是大有未來。
只要,回歸食品。
后的話
保健品業,就像一個游牧民族,從食品,到禮品,到藥品,在消費者的各種心理賬戶中,不斷遷徙,打獵為生。
但是,也許是因為一路遷徙,缺乏新鮮蔬菜,保健品行業自己,長期處于“亞健康”當中,為人詬病。
保健品業的未來在哪里?
也許保健品業的未來,就是回到它出發的地方,深耕“食品”這個心理賬戶,做出真正的好產品,而不是在“藥品”的賬戶里,迷失自己。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