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外資奶粉在中國還有機會嗎?
答案是:只要國產奶粉不再爆發系統性風險,未來五到十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外資奶粉在中國恐怕是再也沒有可以翻盤的機會了。
根據乳業新媒體《食悟》的專業研究,目前中國奶粉市場,外資品牌主要面臨三重危機:
一,政策監管的壓力。
這里講的“政策”主要指配方注冊制。2018年1月1日落地的配方注冊制,在過去3年的時間里,已經收到了預期效果:品牌集中度提升,國產奶粉逐步掌控制高點。
根據新國標的要求,接下來,2021年有望在全行業掀起新一輪的配方注冊。未來市場格局如何演變,從輪配方注冊就可見一斑。
很顯然,新一輪配方注冊,仍然秉持抓大放小的方針,在過去三年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奶粉行業的品牌集中度,淘汰一些中小雜牌。
過去三年,飛鶴抓住新政優勢,果斷實現逆襲,實現對惠氏的反超。不僅反超,截至目前已經把惠氏遙遙甩到身后。飛鶴2020年業績有望突破200億,而昔日奶粉老大惠氏仍然徘徊在100億左右。
外資奶粉品牌壓力有多大,靠數據說話。
二,“馬太效應”的心理考驗。
根據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披露的數據,2019年國內幼兒奶粉占到了67%的市場份額。
這個數據雖然沒有更科學、更權威的市場調研做支撐,但根據目前行業整體格局、國產和外資的發展現狀,67%對33%,2:1的比分,也是在合理范圍。
飛鶴2020年突破200億,外資兩巨頭達能和惠氏整體表現都不盡如人意,達能略有下滑,惠氏也難有增長。所以,目前國產跟外資奶粉之間正呈現馬太效應,強者越強的局面。
雙方差距也是越來越大。
就跟學生成績一樣,學霸們成績會越來越好,笨小孩們則自我拋棄,越甩越遠。
以往參加行業性活動,冷友斌或者飛鶴魏靜盧光都是站在靠邊的位置,惠氏大中華區前任CEO瞿峰站在中間核心位置;現如今,飛鶴老總們毫無爭議地站在中間,惠氏張甦毅則要靠邊站了。
這種心理落差,仿佛人間冷暖,簡直太現實了。
不僅惠氏這樣,面對飛鶴、君樂寶、澳優等國產奶粉的強勢崛起,整個外資奶粉品牌都心灰意冷。
甚至有些品牌心生退意。比如,近有外資奶粉品牌被曝要出售,盡管涉事企業否認,不管真相如何,外資奶粉品牌目前處境都很尷尬。有品牌傳出售賣的消息,也并非新鮮事。
三,疫情下的全球化戰略,國內大循環為主,對于外資品牌來說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原本澳優、飛鶴等品牌是有計劃開發國際市場的,但這場全球性的疫情,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企業的國際化戰略。
國產奶粉巨頭們紛紛把市場重心重新鎖定在中國,無疑讓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在中國本土市場的深耕方面,本來就不是外資品牌的強項,想讓外資奶粉實現渠道下沉,基本就是天方夜譚。
因為,外資奶粉品牌天生注定是賣給一線城市的。先,一線城市消費者有外資品牌的消費認知,他們接觸的新聞、消息更廣、更便捷,國際化、開放程度更高。其次,外資奶粉品牌大部分價格都是比較高的,只有一線城市的消費群體能消費得起。再次,一線城市的奶粉銷售是靠品牌驅動的,二三四線及以下市場則是靠渠道去驅動的。
綜上,不難發現,外資品牌被卡在了一線市場,無法下沉;同時,從三四線上來的飛鶴在成功拿下二線市場后,目前正在猛烈進攻一線城市,外資品牌只能以防御為主。
2021年,當飛鶴成功拿下所有一線市場的時候,也就是外資品牌全面繳械投降的時刻。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