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底,幾個大型乳業集團經過長時間準備,正式向市場推出羊奶粉品牌。這是一個標志性事件——大企業對羊奶粉的認可,將極大地改變這個行業的生態。
10年前,羊奶粉只有陜西在做,并不是市場主流,很多人認為羊奶粉有膻味,不愿意接受,但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剛出生的嬰兒其實是沒有口味偏好的,需要從小培養。隨著佳貝艾特的異軍突起,大家意識到羊奶粉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
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會沖擊新興產業,但從長遠來看,羊奶粉的天花板還遠遠未到。羊奶粉細分產業正處在“上攻”階段,這意味著產業整體上處在超前投資階段,而牛奶粉格局已定,市場見頂,并且不斷被羊奶粉等細分品類切割。
牛奶粉經過長時間繁榮后,會進入收割階段,比如一些上市公司,當銷量達到一定程度,股東就會要求企業提供更多回報,這樣一來企業對市場的投入就會減弱——拿外資品牌來說,可能要拿出一年盈利的30%寄回總部。而處于進攻期的企業和行業,他的資方是可以忍受短期內不賺錢的,因為培育市場和投資產業鏈都是要花錢的。
疫情結束后,羊奶粉產業會顯示出更強大的動力,這是由產業規律決定的。
前段時間一個投資人跟我講,他特別喜歡投會員制的企業,但他發現,中國很多企業的會員制都是噱頭,會員費拿來后并沒有真正投入市場,而是把會員制當作一個獲取高利潤的模式,這種企業往往走不長久。走的遠的,比如Costco,收到會員費之后會給會員提供實惠,毛利率還是維持正常水平,甚至降低。
零售是這樣,產業鏈也是這樣,你如果追求超高利潤率,必然會去擠壓消費者的利益,消費者不買單你就要編更多瞎話,羊奶粉若想長期增長就不能干這個事——羊奶粉價位比較高,這是由供應鏈決定的,大集團進來以后,上來就定價400多,但如果這個錢全揣在自己兜里,品牌注定走不遠。
如今,一個奶粉企業在中國能取得15%的凈利潤率已經很好了,要知道,制造業大藍籌股的凈利潤率也就10%-12%。當整個產業還比較弱小的時候,要勇于投入,要降低自己的利潤預期,放大對基本盤的預期。羊奶粉現在的要任務,就是利用一切機會,包括疫情的機會,把量做上去,把消費者心智改變,把“羊奶粉更適合東亞人群”這個觀念植入到客戶群心中。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