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經濟社會雙轉型 城市產業兩升級
東莞,一個邊陲的農業小鎮夢幻般地成長為的制造業名城,有“世界工廠”之稱。這里,在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匯集了2.5萬多家的工業企業、60多萬家的個體工商企業,世界各國上市公司中有2200多家在這里建設工廠,享有“世界工廠”之譽。2009年全市GDP達到3763億元,工業生產總值達到6763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942億美元,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三。
產業集群化是東莞工業的主要特點,這里培育了電子、五金機械、服裝紡織、玩具、造紙、食品、化工等規模國內的產業集群。請注意以下數字和評論:
全市3500多家IT生產企業,遍布各鎮街。國際著名跨國公司IBM副總裁曾這樣形容“廣深高速(5.24,0.00,0.00%)塞車15分鐘會對全球IT價格造成影響”。
東莞是全國重要的紡織服裝基地,全市共有4500多家服裝生產加工企業,總資產達163億元,376家大型紡織服裝批發市場,零售企業5000多家,年銷售收入426億元,出口創匯28.5億美元。
家具產業以東莞大嶺山、厚街等鎮為集群中心,全市共有家具及相關企業2000多家,從業人員20多萬人,家具總產價值300多億元。大嶺山鎮被評為“中國家具出口鎮”。
世界上約70%的玩具在中國生產,中國約70%產自廣東,而東莞占據了廣東玩具業半壁以上的江山。東莞的玩具產品在美國市場占有率40%-50%,澳洲市場約50%。
2005年,全市共有造紙企業125家,經過 2006-2009年整治后現有造紙企業95家,年總產紙量848.4萬噸,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玖龍、理文等造紙企業產能居全國前列。
全市共有食品飲品企業1000多家,生產世界上60%以上的休閑食品。
五金機械加工產業以長安鎮為代表,全鎮有400多家企業從事機械五金模具業生產,6200多家個體工商戶從事銷售和服務,從業人員近15萬人,年產值達120億元,占全國模具總產值近10%,
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農村的快速城市化。東莞,得天時地利之便,憑厚德務實之風,大膽開拓創新,大力發展鎮村經濟,鎮村經濟實力雄厚。2009年,全市32個鎮街可支配財政收入總額198億元,平均每個鎮街6.2億元;村組兩級集體凈資產總值1150億元,占全省的38%,全市596個村(社區)中,可支配收入(扣除土地物業轉讓純收入)超億元的有19個,超千萬的有405個。鎮村經濟規模均處于全省前位,農村城市化進程全省、全國。
東莞迅速實現了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城市化程度達80%,是中國農村城市化的一個典型范例,形成了中心城區與建制鎮并行發展的組團式城市發展格局,各鎮街人口均在20萬至100萬之間,相當于內地地級市的城市規模,組團式的城市空間構架構成了東莞的城市特色。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排名,東莞32個鎮街均名列“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行列,10個鎮街進入百強之列,其中:虎門鎮、長安鎮、塘廈鎮位居、第三和第五。
東莞結合高度工業化、城市化的特征,積極研究具有東莞特色的企業環境管理、城鄉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道路,著力弘揚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全面踐行科學發展,努力為新型工業化城市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和諧協調發展探索道路。
特色一:東莞創模對新型工業化城市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具有典型示范意義。
作為一個新型工業化城市,存在著以第二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產業特征,以燃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決定著經濟增長與節能減排始終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東莞在這方面作出了非常積極且行之有效的嘗試。主要經驗有:以政府為主導,強力推進高污染行業退出,推動落后產能淘汰,優化了產業結構;環保監管關口前移,建立健全總量限批、行業限批、區域限批制度,控制了污染源頭;開展了重點污染企業、造紙行業、二氧化硫、黑煙囪、揮發性有機物、零散工業廢水等六項整治,督促企業改造環保設施,推進清潔生產,提升了產業水平;創新監管機制,健全監管體系,建立了信用管理、違法公告、有獎舉報、清潔生產、委托運營、排污削減、在線監控和污染源信息化管理等八項制度,構建具有東莞特色的企業環境長效管理機制。我們相信:東莞成功創模,將對新型工業化城市如何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具有典型示范意義。
特色二:東莞創模對農村城市化地區實現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具有典型示范意義。
東莞的城市化是我國我省農村城市化的一個縮影、一個典型。作為一個農村城市化地區,由于當前我國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制約,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仍然存在著難以協調的矛盾,東莞在這方面作出了積極、有效的探索。主要經驗有:按照全市城鄉“一盤棋”的理念和原則,打破行政區域約束,推進城鄉共創。統籌編制《東莞市環境保護規劃》等14項環保規劃,統籌推進污水處理工程、垃圾處理工程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四清理”、“五整治”等環境綜合整治,統籌推進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綠化造林生態建設,實現全市城鄉全覆蓋,這種環保治理理念和行動是走在全國前列的。我們相信:東莞成功創模,將對農村城市化地區如何實現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典型示范的意義。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當前,在經濟發達地區,面臨著森林減少、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等突出環境問題。東莞市在創模過程中,全面加強生態建設,積極培育生態文明,并作出了積極努力。主要經驗有:東莞市提出“城市建設,環境優先”、“不與周邊城市比高樓大廈,要以生態環境取勝”的發展觀念,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遵循了天法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以國際的理念,規劃建設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生態園工業園區,為經濟轉型升級搭建了良好的產業發展平臺;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保護了東江飲用水源,確保東江在流經經濟發達城區的同時,保持了良好的水質,也是全國大江大河中保持好水質的河流之一;以民本為先的理念,大力加強水環境治理,保護了水鄉風貌,保持了較好的水質,龍舟競渡活動每年開展,使本土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大力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劃定了1103平方公里的生態綠線,森林蓄水量為解放前的274倍,生態補償功能有效增強,良好的生態系統,拓展了生物生存空間,100多種瀕危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維護了生物的多樣性。大力提高生態開發深度,投入巨資,建成總面積達350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園,建成1644個、5241公頃的公園廣場,按照“道路推進一公里,綠化覆蓋十公頃”的理念,建成4000多公里的生態綠廊,并在的市中心保留了42平方公里同沙生態公園和16平方公里的黃旗山城市公園,營造了良好的人居環境,推動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我們相信:東莞成功創模,將對經濟發達地區如何實現生態保護和生態文化的有效融合具有典型示范意義。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