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鞋企借“東盟博覽會”東風開拓商機
以“自貿區和新機遇”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將于10月19日至24日在廣西南寧舉行。據悉64萬名各國客商參展參會,貿易成交額達81.71億美元,國際合作項目簽約投資額達350.62億美元……中國—東盟博覽會成功舉辦6年來,緊扣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正不斷催化中國—東盟統一大市場的形成。
鞋企挺進東盟
目前,中國鞋都溫州、中國西部鞋都璧山、中國女鞋生產基地惠東等皮革特色區域的企業都在醞釀進軍東盟市場。企業家表示:“東盟市場由于地域上的接近性,運輸成本更加低廉,服務頻率也更快。特別是對東盟國家而言,我國的童鞋、成人鞋和箱包等產品具有一定的市場美譽度,物美價廉的優勢使其更被消費者接受。現在有了自貿區的政策保障,我們做起生意更有底氣了。”同時,也有企業家表示,從企業發展戰略的角度考慮,搶灘東盟市場也有助于規避貿易壁壘。
然而,進軍東盟市場并不是如看著般美好,目前我國鞋企在東盟新興市場還面臨著眾多問題。
行業內價格惡性競爭嚴重
據海關數據顯示,2010年1月份經深圳口岸對東盟出口鞋均價為每雙1.1美元,而同期對美國出口每雙均價4美元,整體出口均價為每雙2.1美元。我國在東盟的鞋類市場,是靠低價產品拉動市場購買,而不是引導市場需求拉動產品銷售。我國對東盟鞋類產品的出口,屬于價格較低的品種,企業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低價競銷。
自有知名品牌較少
我國鞋類產品知名品牌較少,雖然已經有了中國品牌、馳名商標等,但這些中國品牌在國外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很低,能在國際上叫得響的品牌更是很少。出現歐盟反傾銷和西班牙中國鞋城被燒事件,與我國鞋類企業缺乏品牌戰略,以及由此導致的價格太低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我國鞋類自有品牌較少,但并不代表我國鞋類生產技術落后,世界知名品牌鞋的原產地基本上都是中國,是國際知名品牌在中國做貼牌加工。例如,泉州市擁有各類制鞋企業3,000多家,年產各類運動鞋、旅游鞋4億雙,占世界產量近1/5,躋身全國三大制鞋基地。但許多企業只是純粹賣產品,品牌附加值低,成為國外品牌的加工場,賺取微不足道的加工費。由此看出,我國雖然有很強的鞋類產品加工生產能力,但卻沒有市場認可的自有品牌。
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
制鞋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成本的高低在決定企業的競爭力中起主要作用,在成品鞋的成本中勞動力成本的比重僅次于原材料的成本。通過對沿海和內地多家制鞋企業調查發現,勞動力成本約占其生產經營總成本的15%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是人口大國,勞動力成本低,使得我國鞋類企業獲得競爭優勢。
然而,2010年春節過后,“用工荒”矛盾率先在東部沿海地區爆發,并迅速蔓延到內地部分地區。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多為勞動力輸入大省,如廣東省,也是鞋類產品出口的大省。鞋企招工難,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成為制約鞋企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行業協會服務力度不夠
我國鞋類產品出口到歐盟,要受到歐盟行業協會制定的各種標準的限制,如皮革的有害物質限量指標。在歐盟,存在代表會員利益的行業協會以及完善的行業標準,這樣保護了行業協會內企業的利益。而在我國,行業協會的作用發揮的微乎其微。我國鞋類產品出口,60%均是來自于私企,而私企的發言權在國內外均是有限的,這就更需要鞋企的行業協會通過對外對內交流,為鞋企謀得利益。
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情況下,中國制鞋企業為了生存與發展,必須先從自身出發,積極應對挑戰。
我國鞋類企業應對挑戰的對策
1、防止低價競銷帶來的貿易摩擦風險。所謂低價競銷是指外貿企業之間在出口時,相互競價、自壓價格、國家遭受損失、外商從中漁利的現象。低價競銷不僅使我國的外匯收入減少、貿易條件惡化,也使匯率的調節機制難以發揮,更主要的是低價競銷易引起貿易摩擦。鞋企應該吸取在美國、歐盟等傳統市場上頻遭反傾銷的教訓,企業之間實現理性競爭,從產品的質量、設計上入手,而不是從價格上進行惡性競爭。
2、創建國際知名鞋類品牌。鞋企要創建自主品牌,提升自主品牌的國際競爭力,東盟零關稅給鞋企帶來了產品升級轉型的機會。在這個新興市場上,鞋企應該制定長遠發展規劃,從開始就把產品定位,苦練內功,創建幾個國際知名品牌。所以,我國鞋類企業在積極爭取自身利益、追求利潤大化的基礎上,同時應該超越產品競爭層面,從打造品牌的角度多一些企業長久發展戰略的思考。
定位準確的市場是企業賴以生存的保障,鞋企在給產品定位時,應充分考慮到市場的需要。東盟十國既包括經濟比較發達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又包括相對落后的越南、老撾,市場需求有很大的差異性。所以,鞋企的經營方略應該是:跟著市場走、圍著市場轉、隨著市場變,通過細分市場,采取不同的經營方略,針對不同的市場,采取不同的品牌戰略。
3、適當采取國際直接投資形式。在我國國內勞動力成本攀升、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鞋企應充分利用東盟當地大量的勞動力、豐富的土地資源和現有的鞋類產能,進行國際直接投資,在當地設廠。成本比較高的,和東盟當地企業展開合作。部分東盟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各國缺少大型能夠壟斷市場的企業。如果中國企業能將生產轉移到越南、柬埔寨、印尼等這些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就可以降低生產和運輸成本,進而增強我國鞋類產品的競爭力。但同時鞋企也應關注到,東盟的制鞋配套設施遠不如中國,如果在當地設廠,進行國際直接投資,有的原料需要從我國國內供給,生產效率比較低。東盟國家工人的熟練程度也不如中國,加之有些鞋企對當地的文化背景不甚清楚,在實際的經營管理中會遇到各種困難。所以綜上所述,鞋企在東盟市場上投資需要謹慎,條件成熟時再進行國際直接投資。
4、加強行業協會的服務力度。在鞋企面對東盟這個零關稅的新興市場時,行業協會應積極行動起來。先,鞋類行業協會應在了解東盟各成員國內法律規定、產業規模和消費習慣等各類信息的基礎上,盡快制定企業開發東盟市場的經營戰略和策略,引導鞋企有序開發,阻止無序競爭的繼續;其次,鞋類行業協會應及時關注東盟市場貿易發展變化,以提高我國鞋企對東盟貿易、投資的質量和效率,確立我國的競爭優勢;再次,鞋類行業協會應加強與鞋企的聯系,廣泛吸納會員,提高協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深入行業,加強與會員的互動,清楚鞋企的現狀和所需,及時開展相關活動,如開展員工培訓、為了鞋企的利益加強對外交流,開發利用各種資源,為鞋企開拓商機。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