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蓄勢待發的崛起產業——嬰童用品
根據《中國人口統計年鑒》相關數據顯示,新生兒消費孕育著中國年均1000億元的嬰童用品市場,并以每年17%的速度遞增。同時,中國城市家庭結構日益呈現以獨生子女為中心的“421”型特點,每個家庭都希望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新生代父母的消費心理趨于追求高品質與品位兼具的嬰童用品。
但是,與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相比,目前我國的嬰童用品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開發程度不足20%,產品高度雷同,品質良莠不齊。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嬰童品牌的大鱷們正在不斷蠶食國內嬰童品牌的市場份額,在童裝領域甚至占據50%以上,而我國的本土品牌占據不到30%。在這樣的產業背景之下,盡快打造中國自己的高端嬰童品牌,進而帶動整個中國嬰童產業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嬰童用品產業是一個生產專業快速消費品的行業,嬰童用品的消費需求比較穩定。而隨著中國百姓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為人父母者也都愿意在孩子身上花錢消費。
目前,中國平均每年約有1800多萬的新生兒出生,這就意味著中國嬰童用品每年約有一萬億元的需求規模,而且這種規模正在以不低于25%的速度增長著。根據業界人士預測,到2015年,對嬰童用品的需求規模每年將達到兩萬億元以上。到了2012年,中國將成為全球大的嬰童用品消費市場。如此廣闊的市場前景,讓投資機構對嬰童產業的未來發展頗為看好。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合伙人章蘇陽認為,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往往會選擇那些市場空間和規模較大、增長速度較快、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的行業。毫無疑問,目前的嬰童產業就恰好符合這些條件,又為投資者找到了新的開拓點。
除此之外,王耀民認為在中國走高端的嬰童產品路線并非曲高和寡,中國的高端消費潛力巨大,特別是在許多一線城市,新生代父母對高端嬰童產品的需求非常強烈。因此,對于任何一家想要長遠發展、關注長遠利益的企業來說,生產安全健康、品質有保證的高端嬰童產品才是制勝之道。只有在產品質量上有所保證,才能滿足市場上源源不斷的需求,嬰童產業也才能繼續向前邁進。
從目前我國的嬰童產業發展來看,盡管生產嬰童用品的企業有很多,但是大部分以中低端為主,產品層次不齊,沒有形成良好的規模效應。在嬰童行業摸爬滾打了18年多的貝因美總裁謝宏看來,中國的嬰童產業既是“藍海”,又是“紅海”,盡管未來有很多發展機遇,但是競爭也會十分激烈,對中國的嬰童產業而言,通往成熟的競合之路還很長。也正因有了這樣的產業發展背景,執著于嬰童產業的企業家們才有了一展拳腳的空間。
那么,未來嬰童用品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呢?
趨勢一:經銷商格局開始重劃
“明年品牌格局的動蕩和零售格局的巨變會推動經銷商格局的巨變。”從童車業的發展來看,這幾年,嬰童用品專營店進入高速增長期,零售店之外的又一銷售渠道。
“童車品牌混戰后,必然會有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童車品牌脫穎而出,這是一些經銷商做兒童用品專營店的好機會。同時,隨著一大批童車企業的倒閉,他們的經銷商不得不重新選擇競爭力強的品牌,經銷商的格局勢必重劃。”曹總預言了明年經銷格局的變動。
“我們已看到伴隨著嬰童用品專營店渠道地位的提升,一批專注于專營店渠道的經銷商迅速崛起,他們具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心態開放,對區域市場和相對應的客戶群熟稔于心,他們具有濃厚的終端客戶服務意識和明晰的品牌運營理念。這部分經銷商通常被看做是企業的‘提款機’、‘物流中轉站’和‘市場信息超市’”。曹總說。
“經銷商和企業是一個整體,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經銷商的支持,也必須依靠企業的產品和政策的扶持。
趨勢二:品牌混戰期全面來臨
目前中國的嬰童用品制造業還是處于比較混亂的境地,雖然好孩子品牌已經響徹大江南北,但更有無數雜牌軍奮戰在生死邊緣。冬天的到來,使這一批企業日子更是難上加難。這些年來,嬰童用品品牌大量涌現,也有很多企業也意識到了塑造品牌的重要性,但品牌有影響力的卻不多見。我們常聽到的有好孩子、康貝、小龍哈彼等,三合順旗下品牌童悅、機器貓以及貼牌加工的哆啦A夢、藍貓、飛鴿等雖不能與這些分庭抗禮,但自身的精良工藝和成熟設計已讓人們看到了它們的發展潛力。另外,一大批出口轉內銷的企業,以及規模實力欠佳的雜牌軍也正虎視眈眈地盯著這個市場。
國際化的運營架構對邁出走向世界的嬰童用品企業更為重要。如何融合東西方的文化差異,解決跨文化帶來的諸多問題是每一個企業必須面臨的問題,企業必須建立起成熟的國際化運營架構,以此來應對全球經營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在滿足消費者需求這一點上,嬰童企業的產品研發就要找到全世界消費者的共同訴求,即安全、健康,在此基礎上再針對不同地區的特色進行有針對的設計,進而體現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同樣在人才引進方面,嬰童企業也亟需有國際化運營經驗的戰略人才,幫助企業在全球拓寬銷售渠道。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