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裝品牌仍需彰顯自我
當前金融危機之下,中國企業更要學會過冬,任何人不能例外。
然而,不少人在冬天來臨時往往本能地只去尋找御寒的棉衣和填飽肚子的食物(經營現金流),這并非權宜之計和生存必須。相反,在嚴寒的冬天,越是殘酷的環境越是需要信心和意志,并適度保持進攻(市場與品牌運動量),甚至突破。
不能依靠削減品牌投資來過冬
在金融危機來的時候,有兩類企業會受到危機的威脅,一類是跟虛擬行業比較接近的,比如證券、投行、房地產等;另一類是無品牌的企業會受到比較大的沖擊。比如近期我們看到的浙江義烏、溫州和廣東東莞等地破產關閉的都是相對品牌不強的中小企業,而真正具有品牌能量和競爭力的企業受影響并不大。
金融危機對于企業來講往往是金融界自身調整、企業尋求發展突破的契機。假如企業能夠借此調整得好,利用好政策,在行業整體秩序重構和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往往會獲得新生。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韓國三星的崛起。
因此,危機下企業尋求依靠品牌塑造奪取更大的市場份額,應該是好的實踐。我們要把品牌傳播當成投資,而不是成本,因為品牌是拉動需求的。這個時候,削減廣告預算不等于消滅,你盲目削減不但不合適,相反此時更應講究品牌策略,考慮低成本營銷條件下的品牌傳播價值大化才是合適的選擇。
在特殊時期,這時候更應沉下心來,真正把品牌的核心理念、品牌定位梳理清楚,企業要做好兩點:一是持續跟消費者溝通、市場溝通;二要如何用符合自己品牌特性和定位的創新和多元的方式溝通。品牌的需求和增長來自于市場和消費者,危機時刻,競爭力不強的品牌開始縮手縮腳,下意識地收縮戰線和降低成本,進入品牌塑造真空期,而健康的品牌這時候采取主動出擊往往會事倍功半,更容易獲得市場認可。
品牌傳播不能撒芝麻鹽
研究發現,2008年廣告與營銷的五個趨勢:一是趨強。企業在選擇廣告或營銷的時候更多地把費用向強勢媒體和品牌媒體等主流信息通路傾斜;二是加大了對新媒體、互動媒體的投入;三是媒體資源整合趨勢明顯。在媒體投放的時候大家更多的在講求整合傳播策略,而不再東投西放,撒芝麻鹽是不會結好果的;四是企業投在直郵廣告還有支付營銷方面的費用在增加;五是品牌投入更講究持續性,健康性,而不是盲目爭奪所謂的“廣告標王”。
經濟衰退的時候有些行業業務增長點反而呈現上升趨勢,如低價零售,與大眾更密切的消費受寵,再如娛樂,包括電影、在線游戲等。因為經濟衰退或收入預期降低時,大家留在家的幾率升高。因此有機構預測分析,2009年一是電視的收視率會有所提高,二是上網瀏覽獲取信息的人數將會增加。
抓住了趨勢,然后實施定位準確的品牌傳播,才能產生品牌勢能和聚焦效應,進而刺激潛在購買欲望,使品牌產生強輻射力。
經營好消費者才能實現有效溝通
很多企業在考慮明年的品牌合作時爭取短期談判和降低投入,彈性品牌策略占據主流,以此應對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
實際上在危機之下,對于企業來說,組織能力的提升更為關鍵,要使內部員工的能力和整個價值鏈信心實現大幅提升進而推動業務量才是應對上策。
而注重消費者的感受和市場變化,企業如何在情感上與其實現共鳴,這是危機時刻品牌傳播策略的顯著變化。以前那種企業想說什么,提煉和創造什么概念、賣點強推給消費者的時代已過去。而只有把經營消費者和經營品牌一樣提升到的高度,傾聽來自于消費者需求變化的聲音,才能真正實現有效溝通。
經營消費者是一項長期的戰略,尤其是危機四伏的關鍵時期這往往顯得更有效、更具責任感。如近期不少乳業品牌開始主動邀請媒體、消費者、主管部門走進企業近距離參觀和監督,實現品牌信息對稱,這是解決危機的好方法,對提振市場信心、走出危機陰影有很大價值。
著眼于長壽品牌而不是單純的利潤機器
長壽品牌與短命品牌一個本質的區別是,長壽品牌先將自己視為活生生的人類社群,置身其中而且和諧相處,而不只是產生利潤的機器。
尤其是企業或行業的低迷期,你與消費者的距離越近,你甩脫競爭對手和行業危機的速度越快,獲得的品牌認知度和好感度越高。如研祥特種計算機在近期推出的“研祥Inside”、“中國Inside”戰略,將原先的產品隱形推向前臺,將品牌戰略上轉向長壽型品質塑造,在大眾消費者面前亮出品牌經營之劍,就體現了研祥的品牌氣質和智慧。
長壽品牌有四個特點,一是堅守公民身份;二是承認不足,承認自己需要學習;其三,保守的財務政策;其四,對環境保持敏感性,責任感,無論經濟如何發展,無論產業如何變局,惟一不變的是保持對人和自然的敬畏和小心翼翼,保持持續的學習力與懂得感恩。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