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嬰童產業如何與國際接軌
中國6歲以下嬰童的消費市場將達到5000億元左右的規模,到2010年,能達到1萬億元的規模
謝宏說,杭州要打造嬰童產業之都,是近來讓他激動的事。也許并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國內一家嬰童行業協會— —杭州嬰童行業協會的會長。“中國大的,一定是世界大的”,同時擔任貝因美董事局主席的他相信,這是杭州的機遇,也是自己的機遇。
消費結構不合理
《瞭望東方周刊》:你曾說中國嬰童經濟已經進入了黃金發展期,依據是什么?
謝宏:按國際慣例,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左右,嬰童經濟就進入了現代意義上的發展階段,而沿海城市很多都已經達到了這個標準。而且與歐美不同,中國大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結構是421型的,中國嬰童經濟所處的大環境應該說具備了。
根據行業協會的測算,目前,中國6歲以下嬰童的消費市場將達到5000億元左右的規模,到2010年,就能達到1萬億的規模。
問題也有——這個市場沒有很好地激發。
例如,美國的嬰童產品消費結構是,50%用于玩具,飲食占30%,用品、服裝各占10%。而在中國,玩具消費只占總支出的5%,飲食占50%以上。
根據協會的調研,中國正常的消費比重也應該與美國目前的結構類似,但中國父母的一些觀念還存在偏差,這就需要企業和行業協會去進行消費引導。
以玩具消費舉例,美國人把玩具作為開發智力、傳達愛的方式,比如,美國人去串門,就很喜歡給對方的小孩買玩具,認為這能表達愛;美國人教育小朋友要學會與朋友分享玩具,讓他們覺得這是愛的表現。
更重要的是,國外的玩具其實是玩教一體的,小朋友把玩具當作自己的伙伴,玩具的設計也有發展心理學的內容,適應嬰童不同年齡段的成長心理。
中國父母大多把玩具當作哄孩子的道具,而不是開發智力、認知世界的工具。大部分是跟著動畫片走,什么卡通形象熱門就買什么,翻新率高,但利用度很低。
杭州建了一個Do都城,投資2個多億,整個模式就是一個小社會。這個小人國里面有各種各樣的職業,通過職業體驗培養小朋友的職業偏好,不是會員制,是開放性的。在里面打工、掙錢、消費,是一個原創性的東西。這就是我們引導的一種方式。
產業集群才能把握機會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嬰童產業一直存在“低、散、小”的弊端,激發市場先要解決的是不是行業自身的問題?
謝宏:中國經濟正在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經濟危機會加速這個轉變。世界市場意味著更多的世界品牌要進來。從嬰童產業的角度來看,中國大的一定就是世界大的。
按照我們對產業經濟學的理解,產業發展有五個要素:一是要有市場,就是消費者的需求;二是要有資本,在國際上一個標志就是風險投資是不是進來,這個產業在幾年前就有風投來加入,像紅孩子、好孩子之類的企業就拿到很多風投資金;三是有技術。很多嬰童企業都有資金和技術,但是缺后兩個要素:人才和行業規范。這兩個缺失是很大的制約。
中國本土企業要把握住機會,我認為就要按照產業發展規律來做。先就是要打造嬰童之都。嬰童行業協會就是要做行業要素的積聚,行業功能的構建。
這樣從買方的角度可以大大降低其采購和時間成本。
2003年我去日本,和hellokitty的副總裁聊天,他當時就說65%的產品是在中國加工授權的,一年從南走到北檢查一遍工廠要花3個月。
如果有杭州這樣的一個地方能夠實現行業的集中,那就能節約很多時間,機會成本對品牌運營商來說,是非常寶貴的。中國很多產品今后可能要素成本上去了,但是你要從營運效率、從功能提升上面,把綜合優勢搶回來。很多產業都要走這條路,產業集群,競合發展。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