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沒了,風投也走了”,“沒有最低價,只有更低價”,“預算對半砍,工作量翻一番”,“以前愁怎么花錢,現在愁怎么省錢”,“不是‘長期主義’,是‘長期扛著’”,“好消息是沒倒閉,壞消息是只有好消息”。
2025年10月25日,劉潤年度演講如約而至,并特別提到了當下母嬰行業面臨的暗流涌動局面。
“新生嬰兒的持續下滑,會如何沖擊商業?它會像一場緩慢而精準的海嘯一樣,一年一年地,淹沒每一個途經的行業。首先,是服務0-1歲嬰兒期的,婦產醫院和月子中心。很快,它會傳遞給1-3歲的早教和托育。然后,壓力給到3-6歲的幼兒園和童裝生意。最終,這波浪潮會淹沒6-12歲的課外輔導和文具市場。”
對母嬰行業來說,如何活下去,并且重回增長?CBME洞察特摘錄梳理了劉潤演講中可以復用到母嬰行業的方法論。
一起來看~
Part.01
模式大遷徙
從可見的產品,到隱形的能力
2024年,日本新生嬰兒68.6萬,首次跌破70萬。反過來,2025年,日本寵物數量達到約1590萬只,正式超過15歲以下兒童的總量。
“孩子”在減少。“毛孩子”在增加。這是日本真實存在的現狀。
面對這樣的變化,相對于低價內卷,日本的一家嬰兒車品牌,選擇了另外一種生存路徑——生產寵物推車。
劉潤在演講中提到,這家公司認知到其最核心的能力,不是“造嬰兒車”,而是“為無法言說的愛,設計最好的產品”。而在“無法言說的愛”這件事上,嬰兒,和寵物,非常相似。
“他們把制造嬰兒車的能力,平移到寵物推車上。這個平移,大獲成功。他們的寵物推車,賣出了600美元的高價。而且去年在韓國的一家電商平臺上,他們寵物推車的銷量,超過了嬰兒推車。”
另外一個來自日本的案例是,面對和服市場萎縮下滑的局面,日本一家和服制作企業通過能力盤點意識到,企業真正的核心壁壘在于極致的“深黑”染色技術。
經過對市場的掃描,這家企業發現了自己可以進行能力遷徙的著陸點——接收那些被時間傷害過的衣服,把它們染得“比黑更黑”,讓衣服新生,也讓記憶重生。
這兩個案例,正是劉潤想要傳遞的一種重要解題路徑:產品被淘汰,可能只是表象;只要能力不被淘汰,你就還有機會。不要把產品錯誤地等同于能力。
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完成一場關于模式、能力的遷徙,劉潤提供了一種方法論參考,即問自己是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如果你的行業突然消失了,你的公司還剩下什么?這就是:能力盤點。
第二個問題:下一個需要這項能力的,是誰?在哪里?這就是市場掃描。
第三個問題:新業務,應該怎么賺錢?這就是模式驗證。
Part.02
價值大遷徙:
從必須有的功能,到超預期的情緒
在餐飲承壓的大環境下,一家麻辣烤魚店出現了驚人的排隊現象。
劉潤特別拜訪了這家烤魚店的創始人,想要探討生意增長的秘籍,得到的回答是:“好吃是第一位的,但光好吃還不夠,還要滿足用戶的情緒價值。味道好,是你的本分。氣氛好,才是你的本事。”
這也折射了當下消費環境的真實情況:一邊是Labubu火遍全球,一邊是不斷內卷的零售價格。消費者到底是沒錢了呢,還是更有錢了呢?中國的消費,是在降級呢,還是在升級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劉潤看來,是中國消費者正經歷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消費心理重構期。
這個重構期,不是粗暴的消費降級,也不是簡單的消費升級。而是消費者內心的價值天平,在重新校準。也就是:價值重排。
“價值重排,指的是同一個人。同一個人,在心中對一類商品,越來越謹慎,但對另一類商品,花錢不眨眼。”
劉潤用麥肯錫的一份消費者調研數據佐證:有19%的消費者,計劃在生活必需品上削減開支,以便在更具“享受”性質的,非必需品上增加支出。
那么,哪些錢對消費者來說,會劃入“該省省”的賬戶,哪些,會劃入“該花花”呢?
劉潤認為,該省省的關鍵詞,是“功能”。 就像能填飽肚子的外賣,能擦干凈嘴的紙巾,能提供蛋白質的牛奶。
對待“功能”產品的策略非常冷酷,只看性價比。
而該花花的關鍵詞,是所有那些能讓我們確認“我是誰”、能讓我們感受到“我不僅僅是活著”的東西。
對待這些產品的策略就是不再追求性價比,而是追求“心價比”。只要喜歡心動,它就值得。
Part.03
品類大遷徙:
斬斷“路徑依賴”,擁抱“變化的需求”,規避品類僵化
提到床,第一根本需求指向的是睡覺。但今天在床上只是為了睡覺嗎?并不是,可能是會先刷幾個小時的手機。
這時候,床其實已經成了沙發。怎么能舒服地“坐”在床上,這個需求卻沒有被足夠重視。
同樣地,提到餐桌,以前餐桌上放的是碗筷,現在可能是電火鍋、電磁爐,冬天還有加熱墊。
這時候的問題是,餐桌上有插座嗎?可以在不拉長長插線板的前提下實現通電源嗎?
劉潤在演講中舉的這兩個例子,其實指向的就是品類僵化。“對舊需求,用力過猛;對新需求,反應遲鈍。”
在劉潤看來,所有產品的價值,都在于滿足用戶的需求。“產品”本身沒有價值,能滿足“需求”的產品,才有價值。但是,消費者的需求從來不止一個。當需求變了的時候,產品就要變。
具體的路徑,劉潤提到了三個關鍵詞——
停下筆:我們產品的本質,到底是為了解決哪個“舊問題”?這個舊問題,今天還重要嗎?
換卷子:今天,用戶正在抱怨的“新問題”是什么?哪些正在涌現?哪些正在變強?
答新題:如果我們放下對現有產品的執念,從零開始創造一個新“物種”,它會是什么樣子?
在劉潤看來,當你開始誠實地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你已經邁出了那最重要、也最艱難的第一步。
那就是:從愛上自己的產品,到愛上用戶的需求。
Part.04
人口大遷徙:
不要只盯年輕人的錢包,也要看看銀發人的購物車
劉潤在演講中提到,當下他正在和整整一代人,擠在一趟名為“嬰兒潮”的時代列車里,共同奔赴一場無法停止的——“人口大遷徙”。
什么是“嬰兒潮列車”?什么是“人口大遷徙”?
劉潤具體闡釋道——
“1962年,中國新生嬰兒,2451萬。是今天的2.5倍。1963年,更是達到了歷史最高峰:2934萬。這種爆炸性的人口反彈,一直持續到1975年。這14年,每一年中國都生了超過2000萬人口。所以,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這段歷史的厚重,我試著把這14年,稱為嬰兒潮列車。”
“80-90年代,‘嬰兒潮列車’正式開進勞動力市場。近3億年輕、勤奮、渴望改變命運的勞動力,成為了‘世界工廠’最核心的引擎。這就是著名的‘人口紅利’。”
“2025年,這趟列車上,包括最年輕的1975年生人,全部年滿50歲。求學、就業、安家、升級。現在,他們終于到了‘新航站’。準備下車,開啟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劉潤提到,現在非常有必要,認真研究這座“新航站”。因為也許,擁擠的他們,才是未來的主流消費群體。年輕人,也許反而會變為小眾市場。
“不要只盯著年輕人的錢包,也要看看銀發人的購物車。”劉潤提到。
且劉潤強調,不同年齡的銀發,他們的需求也不一樣。具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50-65歲,奮斗者。手里有錢,心里想花,但就是沒時間。他們最需要的是被看見。
“看見他們的忙碌,看見他們的需求,看見他們想對自己好一點的渴望。”
第二階段,65-75歲,自由者。退休了,自由了,錢有了,時間也有了,身體也還不錯,但是孤獨。
第三階段,75歲以上,托付者。他們開始需要把自己托付出去了。當身體開始逐漸衰退,他們對生活的要求,從“享受”退守到了“安全”和“體面”。
“看見他們的渴望,填補他們的孤獨,守護他們的尊嚴。這就是服務好這3億人,我們必須破解的三個核心密碼。”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