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醫食品正在加速發展中。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市場監管總局共批準特醫食品注冊數量達到200個,品類覆蓋全營養配方、腫瘤特定全營養配方等15個類別。截至2023年底,全國特殊食品生產企業近兩千家,經營企業超過320萬家。
面向特定人群的營養補充
特醫食品的全稱為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百度百科對其釋義“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者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包括適用于0月齡至12月齡的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和適用于1歲以上人群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
通俗來說,特醫食品即一種必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食用的食品,其僅針對在飲食上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有利于食用者身體的治療、康復及機體功能恢復。但此類食品不是藥品,不得聲稱具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功能。
從分類上看,《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通則》將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分為三類,即全營養配方食品、特定全營養配方食品和非全營養配方食品。
全營養配方食品
一種可作為單一營養來源的特醫食品,適用于需要全面補充營養素并且對特定營養素沒有特別要求的人群,比說常見的體弱、營養不良、偏食、臥床的患者或者老年人。
特定全營養配方食品
也是一種可以作為單一營養來源的特醫食品,但它主要適用于對某些營養素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比如糖尿病患者、肺部疾病患者、胰腺炎患者等。
非全營養配方食品
一種可滿足目標人群部分營養需求的特醫食品,適用于需要補充單一或部分營養素的人群。與以上兩種特醫食品不同,非全營養配方食品不適用于作為單一營養來源,其主要作為營養素組件或者是電解質配方,與其他特醫食品或普通食品配合使用。常見的有氨基酸、蛋白質組件或者碳水化合物組件等。
來源:特食創新中心
注冊數量創下新高
市場加速擴容
1957年,全球首個特醫食品在美國誕生,經FDA批準上市,用于苯丙酮尿癥的膳食治療;1973年,首款成人全營養配方食品問世;1988年,首款成人疾病配方食品問世...隨著相關產品的陸續推出,特醫食品在美國、歐洲、加拿大等國家與地區陸續得到應用。1991年,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首次對“特醫食品”給出明確定義。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特醫食品的發展起步較晚。直至1974年,我國才開始在臨床上使用腸內營養制劑,并將其作為藥品進行管理。彼時,國內腸內營養制劑市場主要被華瑞、雅培、紐迪希亞、雀巢等幾大外資公司壟斷,國內特醫食品長期處于價高量少的狀態。
邁入新世紀后,我國圍繞特醫食品的法規建設顯著提速。2010至2013期間,我國密集出臺了《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通則》、《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通則》等一系列法規,明確了特醫食品的定義、分類、營養要求、技術要求、標簽標識要求和生產加工規范。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正式將其從藥品劃出,特醫食品也由此獲得了法律上的“食品身份”。今年10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有限審評審批工作程序》,進一步規范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簡稱“特醫食品”)注冊優先審評審批工作,引導企業加大對罕見病類特醫食品和臨床急需的新類型特醫食品的創新研發力度。
2017年,紐康特、雅培親護、菁摯呵護成為我國首批特醫食品注冊通過的產品,實現了我國特醫食品從無到有的跨越。2018年,杭州貝因美母嬰營養品有限公司旗下的“貝因美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無乳糖配方”獲批,成為首家國內企業注冊的特醫食品。
從業規模迅速擴大顯然是源于特醫食品良好的市場前景。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就已經達到14.2%,我國正式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預計2030年將超過20%。而老齡化的不斷加劇無疑也帶來了慢病人數的急劇增長,特醫食品市場持續擴容。
但就目前而言,我國特醫產業依舊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一,我國特醫營養師缺口較大,目前注冊的專業營養師人數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其二,我國特醫食品產業在產品研發方面的基礎數據多數參考國外企業,但由于遺傳差異、飲食文化不同導致很多產品面臨 “水土不服”的情況;此外,國內企業在制備技術、品牌打造、營銷推廣等方面也與海外企業有較大差距。
QYResearch最新調研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特醫食品市場規模為14125百萬美元,2019-2023這五年期間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5.33%;預計到2030年全球規模將達到21823百萬美元,2024至2030期間年復合增長率為6.41%。利好政策不斷+市場持續擴容,隨著大眾健康意識的加速覺醒,我國特醫食品行業已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未來將迸發出更多的商業可能。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