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出生率下降等因素影響,原本運行成本就高的產科面臨巨大壓力,已有多家醫院宣布裁撤或優化產科,產科服務體系出現萎縮。
針對這一問題,3月27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加強助產服務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強調公立醫療機構要承擔產科服務兜底責任,從6個方面對加強助產服務提出具體要求。
少子化已成趨勢,產科首先迎來沖擊
2024年1月6日,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宣布不再開展產科服務;浙江省江山市中醫院發布通知,自2月1日起,醫院不再開展產科(平產、剖宮產)服務;贛州市定南南方中西醫結合醫院發布通知,自2月1日起停止開展助產技術服務,不再開展孕期四維彩超診斷及產前篩查業務,保留普通產檢與普通產科彩超業務;贛州市第五人民醫院宣布根據醫院學科發展規劃,自2024年3月11日起停止產科服務……
產科關停潮早已開始,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全國婦產(科)醫院數量從2019年的809家下降至2021年的793家,減少了16家;與此同時,婦產(科)醫院病床使用率從2019年的52.24%下降至2021年的44.08%;關停產科的綜合性醫院更多,并且目前關停產科服務的醫院已經不只是縣區一級的基層醫院,一些三甲醫院的產科也開始停診。
知名婦產科專家、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教授段濤近日在微博上發聲:“救救產科!”段濤提到除了分娩量降低等客觀人口因素外,醫院關停產科還有歷史性問題,比如產科運行成本高,但門診和住院收費都很低,此外,產科風險大、產科醫生考核指標不公平等使得產科的境遇更為困難。
一些公立婦產科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正在通過業務拓展來尋找出路,包括開設月子中心、推出產康服務等,例如佛山、蘇州等地的醫院開設有產后專業月子服務,茂名、濟寧等地醫院嘗試醫育結合的托育服務模式。
國家衛健委發文明確產科保障要求
生育、人口問題關系國計民生,3月27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加強助產服務管理的通知》,給目前的產科發展注入“穩定劑”。
《通知》強調公立醫療機構要承擔產科服務兜底責任,具體包括6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強化助產服務規劃布局,確保助產服務供給。二是主動公布助產機構名單。三是強化助產服務質量管理。四是開展生育友好醫院建設,優化孕產期保健服務。五是規范助產服務資源調整,明確調整程序,確保助產服務可及性。六是健全完善政策保障機制,構建促進產科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保障機制,調動產科醫務人員積極性。
《通知》要求,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結合編制區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對本行政區域內助產服務資源進行規劃布局,確保助產服務供給,有效滿足孕產婦需求。人口30萬以上的縣(市、區)原則上至少有2家公立醫療機構能夠開展助產服務,人口30萬以下的縣(市、區)原則上至少有1家公立醫療機構能夠開展助產服務,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的地區要保障相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具備助產服務能力。
《通知》對助產服務資源調整作出規范要求,各級婦幼保健機構、二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承擔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任務的公立醫療機構、地廣人稀地區的公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原則上應保障產科持續服務,地方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統籌調整醫療資源的除外。
其實,出生率下降并非只影響到了產科,還包括教育行業、母嬰行業,例如2023年幼兒園數量為27.44萬所,同比減少了1.48萬所,實體母嬰也出現了一波閉店潮。
進入2024年,結婚人數上漲、龍寶寶扎堆報到等相關數據似乎釋放了一些積極信號,但據多位母嬰從業者反饋,長遠來看,出生率下滑的大趨勢不可逆,各行各業都要做好準備迎接挑戰。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