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公司三季報陸續披露,國內部分乳制品企業也交出了前三季度的成績單:伊利前三季度營收846.74億元,同比增加15.19%,凈利潤79.44億元,同比增加31.87%;三元股份前三季度營收為59.32億元,同比增長9.44%,凈利潤為2.12億元,而去年同期為虧損;光明乳業三季報顯示,1-9月該公司營業總收入220.57億元,同比增長17.68%;凈利潤4.45億元,同比增長3.06%,上半年凈利潤下滑的局面得到扭轉;妙可藍多1-9月營收為31.44億元,同比增長67.58%;凈利潤為1.43億元,同比增長171.27%。
日前,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常務副秘書長劉超也曾透露,今年以來多數上市乳企業的增長達到了雙位數,這也表明行業的整體勢頭增長強勁。
需求旺盛、消費升級
根據國家土地局的數據,2021年1-7月,我國液態奶的產量同比增長了14.61%,乳制品的產量同比增長了8.53%,全國乳制品加工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了14.22%,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9.09%。“這個銷售收入的增幅遠遠大于產品的增幅,這表明疫情后,消費升級明顯,企業產品整體趨向高端化。”劉超總結。
另外,今年1-8月,因為市場需求旺盛,我國乳制品進口保持高速增長。共進口各類乳制品285.45萬噸,同比增長了31%。進口額同比增長了17.7%,折合成生鮮乳,同比增長了28.8%,劉超介紹,進口產品的持續增長說明我國乳品市場需求旺盛,潛力很大。
不過劉超也表示,隨著乳業快速發展,深層次的問題也越來越凸顯。比如,原料奶價格增長、區域發展不平衡、乳制品市場結構性過剩與短缺并存、對國際市場依賴度越來越大,這都影響了行業健康穩定的發展。
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食品處副處長張志飛認為,推進乳制品行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乳制品有效供給能力和水平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高度重視奶源建設;二是,將質量安全作為乳制品行業的生命線,進一步加強企業誠信管理體系和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提高乳制品品質。第三點是鼓勵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第四是,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乳制品品牌。
創新與細分
有業內人士介紹,乳制品行業的創新,研發是根本。比如在提升我國乳制品深加工產品的科技創新和研發能力這一點上,就要掌握水解,膜分離,提純等核心關鍵技術,逐步解決奶酪、新奶油、黃油等深加工產品以及乳精粉,乳糖、濃縮乳精蛋白粉,乳解蛋白等幼兒配方乳粉重要功能組合等問題,真正打通乳制品行業國內大循環。
對于創新,君樂寶集團總裁助力馮進茂透露,君樂寶今年投資5億元的奶業創新研究院已經投入使用,他解釋,企業終的競爭力一定是科研技術,現在消費者的需求更新迭代速度越來越快,所以企業也要更加高效高速的加快研發創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目前,也有企業正在圍繞突破奶酪、新奶油、黃油等深加工產品的問題而展開垂直細分業務。例如,奶酪也已經成為伊利、蒙牛、三元等企業的新業績增長點。“從工藝加工、產品形態上來說,奶酪這個產品形態其實是非常多樣的。”源峰基金消費行業資深分析師付竹云認為,國內企業的奶酪業務不一定要跟隨西方奶酪產品形態和飲用方式,而是完全可以在產品形態上進行創新,甚至可以跳出整個動物蛋白奶酪范疇,關注植物蛋白(奶酪)形態。“因為從底層邏輯上來講,所使用的蛋白發酵技術是相通的,找到根本原理,或許會有更多創新存在。”
除了奶酪外,乳制品企業們也在謀求其它垂直細分業務的突破,比如益生菌。包括澳優乳業、健合集團、恒天然等企業都有自己成熟的益生菌業務。不過,國內企業的市場話語權仍然較低。科拓生物副總經理、董秘張凌宇介紹,目前中國益生菌市場規模在快速擴大,據估計,到2022年,中國益生菌市場規模將達到900億元,并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但在這么龐大的市場中有85%的份額仍掌握在國際公司手中,而他們的武器就是基礎研究扎實、循證充分的“明星菌株”。
對此,海通國際消費行業資深分析師聞宏偉認為,目前國內企業通過技術研發在攻破益生菌的技術難點,目前也獲得了一定的成果,“三年前可能我們不會討論奶酪,兩年前我們可能不會討論益生菌,但是現在很多機構都來了,”聞宏偉表示,在得到很多企業的認同的同時,益生菌產品也需要更創新的表達,讓更多消費者和投資者去認識到品類應用的前景,這將對益生菌產業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