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通過線上、線下調查發現,火熱的兒童化妝品市場上,不少商家以“玩具”之名兜售兒童化妝品,因為玩具的名義可以讓他們巧妙地通過備案監管。所謂安全、不刺激的兒童產品,實際可能是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證、無生產廠家的“三無”產品,披著一層“皇帝的新衣”,躲在監管視線外“裸奔”。(中新社)
一般觀念中,兒童不宜化妝。這一方面是由兒童的皮膚結構、生理特征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兒童所處的生活環境、社交文化決定的。但近些年來,這一“傳統認知”似乎正被顛覆。越來越多孩子開始化妝,并樂于在社交平臺加以分享。這其中,不乏家長推波助瀾的因素,不少兒童美妝博主,很大程度上被大人們當成了搖錢樹,這是很危險也是很悲哀的。
如今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兒童化妝品層出不窮,盡管其中很多標榜、無害、不刺激,但很多實則都是小廠雜牌出身,成分可疑、品質堪憂。整體而言,如今在售的許多兒童專用化妝品,根本就是偽概念,屬于是廠家的自說自話。前不久,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就兒童化妝品監督管理規定公開征求意見,在意味“國標”尚未落地,也意味著所謂的兒童化妝品,仍多處于裸奔狀態。
作為一個新興的品類,由于監管政策的不明朗,很多大廠都對于“兒童化妝品”持觀望態度,其所留下的巨大空間,被很多不知名的廠商所占據,又進一步放大了其中的風險。某些“兒童化妝品”偽裝成“玩具”,故意繞開監管,可謂惡意滿滿。
無論是“兒童美妝”還是“兒童化妝品”,都是兒童對于成人世界生活方式的一種仿擬。這種模仿,有孩子的天性使然,但更多的還是大人們的不當引導導致。正視兒童化妝品的客觀存在,并加以規范化管理,不應該意味著認同這其中所傳遞的價值觀和兒童認知早熟化現象。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