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打好種業翻身仗,種子是草產業的“芯片”,寧夏農業部門聯合區內外科研院所,不斷加大苜蓿良種繁育,有效解決了優質牧草不足的“卡脖子”問題。
在石嘴山市平羅縣高莊鄉幸福村苜蓿良種繁育基地里,半人高的紫花苜蓿在田間地頭流青溢翠,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青草香氣,中國農業科學院及我區農業部門的牧草專家正在查看苜蓿的長勢情況。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楊青川:現在在這個地方繁育的中牧4號就是我們育成的一個品種之一,這個中牧4號的特點主要是產量高、葉片大、再生比較快,適合寧夏灌區種植。到目前為止,我們這個品種已經在甘肅、寧夏、山東、河北等省區有一個大面積的應用,我們希望把這個種子擴繁起來,在寧夏灌區或全國其他地方大面積推廣應用,緩解國內苜蓿優良品種供應不足的現狀。
2020年,寧夏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產業提升行動,被列入九大產業的奶牛、肉牛和灘羊的養殖規模和數量增幅都達到30%以上。苜蓿被譽為“牧草”,目前種植面積達67.3萬畝,每年苜蓿種子需求量為450噸,其中,進口品種占到45%,苜蓿草種自給率僅有50%左右。長期以來優質國產苜蓿種子短缺、苜蓿種子生產技術缺乏,已經成為制約苜蓿產業健康發展重要問題。
對此,自治區飼草料良種繁育團隊與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強強聯合,承擔了自治區重點研發項目“苜蓿種子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項目,通過產學研用相結合,從2019年到2020年,在平羅縣和原州區等地分別建立了1000畝的飼草良種繁育基地,集成示范苜蓿種子精量播種、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其中,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從2015年開始,圍繞苜蓿種子擴繁的標準化進行了5年的研究和示范,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幸福村的50畝試驗示范田,苜蓿種子畝產從原來不到30公斤突破到50公斤以上。
自治區牧草產業席專家王占軍:下一步我們將把現有的這些技術,通過和產業部門去結合,然后在寧夏適宜種子生產的區域進一步去示范推廣,讓寧夏的種子產業,成為咱們西北乃至全國具有影響力的一個苜蓿種子的制種基地,這樣的話,不僅能夠解決苜蓿產業發展中種子短缺的問題,而且也能夠支撐奶產業的發展。
通過多年項目實施,已經建立了符合寧夏地區苜蓿種子生產的標準化技術,苜蓿切葉蜂繁育、授粉技術,以及苜蓿種子擴繁技術示范,切葉蜂授粉率達到80%以上,企業的效益提高20%以上。項目的實施對推動我區牧草種業的發展,打造西北乃至全國苜蓿種子生產基地,有效支撐奶產業發展、促進糧改飼結構調整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推廣作用。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毛培勝:今天我們來看的這個苜蓿地里面,通過不同的技術,尤其是精量播種和切葉蜂的授粉,使我們種子產量,可以有一個比較持續穩定的這種高產, 這樣做的話,一個是企業的效益有所保證。另外一個對于我們國家整個的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嘗試和探索,也對我們國家將來在西部地區,建設專業化的制種區域提供了一個很有利的證據。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