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5日下午,“農經觀察”第二十一期會商會在北京舉行,就“全面推進奶業振興的再思考”進行研討。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副司長邱天朝、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魏宏陽、全國畜牧總站站長王宗禮、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局副局長馮艷秋等專家出席會議并點評指導。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主持會議。
會議指出,奶業振興的再思考是關注產業發展問題背后的問題,把優質化作為奶業振興的戰略選擇,著力提高奶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注重種養結合、優化養加利益鏈接,加快構建奶牛現代養殖體系建設,推動奶業綠色高效發展;抓住收入增長、城鎮化及“一老一小”人口比重上升給乳業帶來發展機遇,重點培育低溫鮮奶市場,加強乳品公益性科普宣傳,以家庭婦女為重點引導科學選擇乳品;強化奶業發展的政策與科技支持,構建公平公正的制度環境。
專家點評
中國農業科學院梅旭榮副院長指出,奶業振興的再思考需要放開思路,在健康中國和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去解決奶業目前發展面臨的問題、關注問題背后的問題。先是乳制品市場教育的缺乏問題,對消費者的市場教育遠遠沒有完成,造成話語權旁落。其次是奶業發展模式的問題,要發展基于縣域的奶業模式,做好產業下沉的工作,結合鄉村振興中基礎設施建設,布局農村冷鏈物流系統,培育農村低溫奶發展的基礎。后,奶業在制度設計和綠色發展上明顯著力不足,要以家庭婦女為重點引導科學選擇乳品,抓住收入增長、城鎮化及“一老一小”人口比重上升給乳業帶來發展機遇。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邱天朝副司長從宏觀經濟角度,談到對中國奶業的四個基本印象:一是人均消費水平比較低,消費市場還需要一個培育過程;二是消費者對“三聚氰胺”事件仍然心有余悸,對國產乳制品的信心不足;三是未來在市場高度開放,國內養殖成本仍持續提高將是一個很大挑戰;四是奶業振興雖然初見成效,但離真正的振興仍有距離。今后奶業的發展,要重點關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先是著力解決牛奶提質和降價的問題;其次是要將奶源的種業攻關作為一項重大戰略;再次是關注奶業綠色發展問題,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后是關注奶業產業鏈條融合問題,推進一體化協調發展。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魏宏陽副局長談到,奶業的發展必須要尊重歷史,應該對奶業振興充滿信心。魏宏陽分享自己的兩點認識:,是回歸牛奶的本源,牛奶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生活必需品,要解決牛奶變成奢侈品的極端異化現象,“鮮”字是一個技術問題,奶業的產品、標準、體系,都要圍繞“鮮”字做好文章,成為未來發展的突破口。第二,是回歸產業本源,提高奶業競爭力是根本的,要從改善飼料結構、發展種養結合、改善加工大、養殖小的現狀、研判降成本的空間方面尋求突破。
全國畜牧總站王宗禮站長點評:過去十年我國奶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也應該看到奶業確實存在資源短缺的問題,要實現奶業振興和70%的供給目標還需要謀求新變化。一是要加快構建現代奶牛養殖體系,加強良種的培育與推廣、構建奶牛的飼草料供應體系、提升奶牛養殖的機械化水平、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扶持中小養殖戶的發展;二是要建立健全奶牛防疫體系,落實主體責任、提升奶牛的疫病防控能力、加強奶牛疫病的監測預警能力。三是要持續推動我們畜牧業綠色循環發展,大力推進奶牛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問題、促進農牧循環結合、全面提升綠色養殖的水平。后一個方面是要加強監管,持續提升生鮮乳的質量安全水平,要進一步加強法治的保障作用、加強飼料與飼料添加劑的安全監管與獸藥生產使用的監管。
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局馮艷秋副局長提到:奶業進一步發展和振興,需要從生產端和消費端兩方面考慮。從生產端來講,要繼續找準問題,加強生物安全和研判適度規模的發展。從消費端講,先要著力解決消費信心不足、營養知識缺乏的問題,針對消費者對于奶業的盲點和痛點問題,開展牛奶消費普及。其次,從國家層面對牛奶消費進行引導,從原料乳開始節本增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專家觀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業農村經濟研究部程郁副部長指出:自加入WTO以來,我國奶類產品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擴大,特別是履行雙邊自貿協定后,我國乳制品進口數量持續擴大,大包粉數量不斷增長開始對國內原料奶產生擠出效應。但由于資源稟賦劣勢,我國生鮮乳產能增長乏力,奶類自給率恐將繼續下降。奶業應對高水平開放的對策,先要著力提高奶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其次要靈活適用WTO規則,在國內支持和市場準入方面尋求盡可能大的空間;再次是要強化細分市場優勢,提前布局增量市場;后是促進進口奶源多元化,提高奶業對外投資組織化程度和效率。
中國奶業協會張智山副秘書長提到:我國推進奶業振興初見成效,但目前仍然面臨奶源自給率持續下降、奶牛養殖國際競爭力不強和乳品供需結構不平衡與消費培育不足等問題。為此,提出推薦我國奶業振興的五條對策建議。一是組織開展落實《意見》成效評估情況;二是加大公益宣傳力度,促進乳制品消費;三是強化扶持奶牛養殖薄弱環節;四是順應消費需求,積極調整乳制品供需結構;五是修訂《乳品質量安全監管條例,提高法制化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劉玉滿研究員通過借鑒和總結發達國家現代奶業的經驗,比較我國奶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發表了自己的思考與觀點。他指出:我國奶業未來的根本出路在于轉變發展理念,按照奶業發展規律做好制度設計和相關政策安排。一是要遵循奶牛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二是做好基于產業發展規律的制度設計,包括適度規模化、種養一體化和奶農組織化;三是政策設計向提供公共產品轉變,扶持政策以補貼的形式發放。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董曉霞研究員從人口結構變化下奶業振興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她指出:在“十四五”期間,“人口紅利”逐漸轉向“人才紅利”,兒童專屬乳制品和銀發乳制品將會成為新的增長點。就進一步提升乳品消費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推動牛奶從奢侈品轉向必需品的科普戰略,彌補人口紅利效應減弱;二是加強“一老一小”人群乳制品消費宣傳,抓住人口比重上升給乳業帶來發展機遇;三是新出生人口大幅下降,鼓勵嬰配粉企業轉型升級,開展產業多元化發展。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程廣燕研究員提出優質化是中國奶業振興的戰略選擇的觀點。未來10-15年是我國乳品消費的黃金增長期,國產奶必須面向人民健康找準競爭優勢,由高端高價向健康綠色平價轉變,在未來的市場增量中占據更大的份額。要總結推廣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的做法與經驗,挖掘牛奶鮮的品質與理化指標,引導國產奶從傳統的依靠變換花色品種和過度廣告包裝的同質化競爭,向提升內在品質轉變,提升國產奶在市場上的定價權和話語權。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