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吸引各大企業入局。在業內人士看來,乳企在研究益生菌領域有先天的研發優勢,這也為各企業入局益生菌市場提供便利條件,但目前我國尚沒有系統地研究和制定益生菌標準,市場魚龍混雜,企業難以真正做起規模。
乳業專家宋亮認為,乳企布局益生菌領域已非新鮮事,因為部分新生兒會有體型偏胖、易上火等問題,益生菌作為一種補充劑,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解決上述問題。特別是在疫情的催化下,無論達人還是小孩,提高免疫力已成為剛需,而發展大健康對于企業來說則是大勢所趨。
市場擴大 利潤高
Euromonitor預測,到2022年可以增長到896億元。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除市場容量不斷攀升,益生菌產品的利潤也比較高,這也是乳企爭相進入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
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疫情影響下藥店客流大幅銳減,但益生菌品類仍然保持正增長,并在三季度強勁復蘇。
“益生菌對于乳企而言并不陌生,而且相對乳品又屬于高附加值產品,因此乳企為了改善業績,涉足益生菌行業的成本低。乳企相對而言品牌形象更好、規模更大,特別是益生菌產品的銷售渠道和乳企也可以形成協同,但部分乳企相對在研發領域的投入有限,而益生菌屬于技術含量較高的領域,因此可能要在生產制造端之外,加強對研發的投入,形成更多差異化的競爭優勢。”香頌資本董事沈萌稱。
澳優相關負責人說:“乳企布局益生菌,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利用乳制品的載體作用,加快進度、加大范圍地促進益生菌市場發展;同時乳制品企業也可借助益生菌的相關功能,進一步強化乳制品的功能性特點,促進行業和企業的雙向發展。”
亟待規范
益生菌產品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產品概念使用不當、功能性質難以界定等問題。而目前,我國尚沒有系統地研究和制定益生菌標準,這也導致部分益生菌產品標稱為固體飲料,部分益生菌產品為戴有“藍帽子”的保健食品。
宋亮稱,益生菌固體飲料與益生菌保健食品大的區別在于是否有“藍帽子”,這將決定其產品在廣告宣傳上,能否對其所具有的部分保健進行宣傳。
“目前我國益生菌市場整體處于一個亂象叢生的狀態,隨著消費者對益生菌的認知加深,亂象將有所改善,加之國家的監管以及行業的指導,未來益生菌產業將慢慢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朱丹蓬說。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杜邦和丹麥科漢森牢牢占據我國益生菌原料供應市場份額,兩者市場份額達85%。而科拓生物總裁劉曉軍也公開表示,乳企應該充分重視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菌種的價值。
為加快益生菌產業發展,目前,我國已有多家乳企開始加速對益生菌菌種進行研究。乳企如果只是做益生菌的生產端,只是處于產業鏈的下游,這對于業務結構調整并沒有太多幫助,涉足益生菌行業,應該加大研發投入,向高附加值的階段發展。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