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行業為什么要做數字化?哪些企業需要做數字化?企業數字化的投入產出比如何?企業該如何選擇數字化轉型路徑?
億歐目前正在撰寫《2021中國實體零售數字化專題報告-母嬰篇》,從一線視角闡述母嬰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嘉御基金創始人衛哲曾言:“中國將迎來新消費的白銀時代,白銀時代的推動力源于人口結構的變化,其核心是三大人群:二胎、95后、非主流人群。”
其中二胎對應的正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廣袤市場,根據億歐智庫預測,2021年,中國母嬰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4.46萬億,且母嬰行業更重線下,線下渠道零售規模占比超過70%。
作為線下零售的主要渠道——母嬰專賣店,零售市場規模預計到2021年達1.75萬億,年復合增長率達15.1%,超過母嬰行業市場總體增長率。
然而在特殊的2020年,疫情帶來的到店客流銳減等諸多嚴峻挑戰,為此,母嬰專賣店積極尋求專轉機,以新營銷、新零售、新技術促使業務模式迎來新生。
母嬰數字化的優勢
就數字化轉型而言,母嬰行業有著相當大的先天優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母嬰行業相對而言更容易標準化,或者說更容易構建模型。如衛哲所言:“只有容易建模的行業,數字化對其才有意義。”
反過頭來,數字化也可以重構母嬰零售的“人貨場”三要素。
在人的層面,依托于大數據,預測消費者的消費興趣與行為,其中的核心代表就是淘寶的“千人千面”算法。
在貨的層面,即圍繞商品如何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商品結構,如何讓供應鏈全面數字化,例如在流轉過程中的自動補貨系統、商品在貨架上的陳列、如何讓陳列做到數字化,甚至還包括如何動態定價等。
在場的層面,更多的則是管理,運用新技術,把傳統的管理流程進行優化,這是這部分改造的重點。
歸根結底,母嬰專賣店數字化的意義在于:通過數據和技術來不斷的驅動運營效率的提升和商業模式的轉變,提升品效、人效、坪效,促進人貨場降本增效。
數字化的先行者
某種程度上而言,母嬰行業正處于從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的關鍵時期。
一方面,當前的新生代消費者越來越追求高效與便利的服務,同時,母嬰消費者更重體驗、重咨詢,而這也是母嬰行業數字化的根本邏輯;
另一方面,疫情作為加速器,倒逼企業尤其是傳統母嬰門店加快了數字化的轉型步伐,通過會員營銷、線上營銷等方式,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若從產業鏈上下游的角度梳理,我們可以將母嬰實體零售數字化參與方進行下圖所示的分類,核心有三大類企業:
一是品牌方。
母嬰食品:Aptamil、雀巢、圣元、伊利、雅士利、君樂寶、飛鶴、合生元等;
母嬰用品:Pampers、Huggies、飛利浦、安兒樂、雀氏、芙兒優、可優比、全棉時代等;
母嬰服務:MYGYM、星貝保險等。
二是母嬰專賣店。
線下:孩子王、愛嬰室、親子島、樂友。愛親、優家寶貝、愛嬰島、米氏等;
線下的專營店也通過進駐天貓、京東、唯品會、蘇寧等電商平臺或自建商城涉及線上業務。
三是數字化服務商。
底層技術提供商:阿里云、騰訊云、AWS、商湯、依圖科技等;
供應鏈數字化:天貓母嬰、京東母嬰、巨沃等;
門店數字化:萬店掌、多賣等;
管理/運營數字化:微盟、有贊、微店、萬米商云、用友、獵聘等;
公域/私域服務商:騰訊廣告、親寶寶、寶寶知道、媽媽網等;
大數據/中臺:友盟、觀遠數據、帆軟、眾盟、云徙、匯納科技等。
本質上,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拓展史。不可忽視的是,當前,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數字經濟形態,正深刻改變著傳統產業,同時也逐漸成為全球增長的新引擎。
而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忽視的。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