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一直在升級,營養問題卻依然存在
目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已經開展并完成了5次全國營養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不同的時代,國民的膳食結構也會有所不同。而這一次次變化,實際上都是社會上倡導的“餐桌升級”。
上世紀80年代初,經濟復蘇,食物品類不多卻能滿足日常所需。80年代末,基本解決了副食品供應短缺的問題。此后,國民的菜籃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裝滿各種各樣的新鮮蔬果、魚禽蛋肉,富足!
上世紀90年代,人們逐漸富裕起來,一年在餐桌上能吃掉上千億元。“什么貴吃什么,什么稀罕吃什么”成為那個時代的餐飲標準,雞鴨鵝豬牛羊魚蝦貝……山珍海味應有盡有,豪氣!
進入21世紀,大洋彼岸的飲食文化開始流行。漢堡、披薩是兒童的心頭好,西餐廳則是白領們的愛,七分熟牛扒搭配小半杯紅酒,背景音樂是舒緩的薩克斯,洋氣!
21世紀10年代以來,膳食主題回歸天然與健康。食物多樣、膳食平衡、營養豐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指標。同時,選擇合適的膳食營養補充劑成為有品質的生活方式,科學!
從上述回顧中可以發現,并非每次“餐桌升級”都是朝著健康營養的方向發展。實際上,經濟落后時,由于食物多樣性不夠,會導致人們營養不良;當經濟高速發展時,膳食結構改變也同樣會導致能量過剩和微量營養素不足的新營養不良態勢。
簡單的一項數據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綜合幾次調查結果發現,30多年來,我國居民在某些微量營養素的攝入量方面,一直處于缺乏狀態,且部分有逐年嚴峻的趨勢。
數據來源:《2014~2019年中國保健品市場調查研究預測報告》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
其中突出的是以下4種營養素,它們分別是維生素A(又叫視黃醇)、維生素B2(又叫核黃素)、膳食纖維以及鈣。
此外,世衛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還把機體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微量營養素的缺乏,定義為隱性饑餓,這種狀態是人體很難察覺到的。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約有20億人正遭受隱性饑餓的困擾,中國隱性饑餓人口達到3個億,隱性饑餓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并急需面對的重大問題。
除了隱性饑餓以外,營養調查的結論還包括:
城市人口谷物粗糧明顯減少;細糧增多;肉類增長,魚禽持平;果蔬降低。農村人口油的攝入量明顯飆升,超過40克/天。全國居民普遍牛奶攝入量不夠,每日攝入量能達到300g及以上的人群僅有22.5%。
既有攝入不足的情況,也存在攝入過量的問題。2012年,中國居民膳食脂肪提供的能量比例已超過《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推薦的上限,烹調用鹽攝入量依然過高。
“知道不健康,但又有什么辦法?”
在你身邊,是否總會有幾個外號叫做“胖子”的小伙伴?實際上,中國的肥胖比例比你想象中的還要大得多。
按照中國的肥胖診斷標準,2012年中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換句話說,每三人中,就有一位體重超標;每十人里,就有一位屬于肥胖級別。
這背后也顯示出極為尷尬的一點——中華美食享譽世界,“吃飯人人都會”,但要把飯吃得科學,那就不一定了。
當然,不能讓“膳食結構不合理”獨自承擔這一“罪狀”。除了以上提及的原因外,缺乏運動、飲水不夠、睡眠不足,挑食偏食,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脫不了干系。
過去20年間,我國國民營養健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慢性疾病明顯增多;與此同時,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快節奏的生活工作方式與膳食習慣、營養結構的變化,也給營養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壓力大,工作緊張,有時很難在膳食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很多時候,年輕人的一日三餐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或者是滿足口感,忽視了對營養素的全面需求和選擇。”
也是啊,回想一下,有那么多次,我們不都是因為工作繁忙,只能無奈地選擇“有什么吃什么”嗎?
平衡膳食為主,合理選擇膳食營養補充劑
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防控許多疾病,這是健康的關鍵因素。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有著各種“無可奈何”:例如,加班、熬夜,不按時就餐,常吃外賣、快餐……
2016年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引導合理膳食:制定實施國民營養計劃,深入開展食物(農產品、食品)營養功能評價研究,全面普及膳食營養知識,發布適合不同人群特點的膳食指南,引導居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推進健康膳食文化建設。
數據來源:《國家食物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
2017年,《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還特別強調了營養膳食的重要性,指出要規范指導滿足不同需求的食物營養健康產業發展。針對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著力發展保健食品、營養強化食品、雙蛋白食物等新型營養健康食品。
目前社會層面上有了相關的規定,同時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營養普及,大部分人已經建立了基本的營養認知,但能夠深入理解、科學應用的人群卻不多,更遑論根據自身營養狀況、合理選擇膳食營養補充劑進行補充了。
有數據顯示,發達國家有超過2/3的居民已經養成食用膳食營養補充劑的習慣,而我國的這一比例不足20%。
數據來源:央視新聞
目前來說,膳食營養補充劑主要有調整生理功能、增強機體對外界有害因素抵抗力等功能。細分上分別包括:增強免疫、抗氧化、調節腸道菌群、促進消耗等;輔助調節血脂、血糖、血壓、骨密度等。
當然,隨著國人的消費水平升級和健康方面意識的增強,膳食營養補充劑也進入了我國居民的消費清單。自2006年以來營養素補充劑市場規模以每年20%~40%的速度增長,2018年我國膳食營養補充劑市場規模達4600億元,未來有望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營養素補充劑市場。
行業的發展情況也從側面反映了膳食營養補充劑的消費趨勢——以前,膳食營養補充劑巨頭大多出現在美國、澳洲,近年來,國內的膳食營養補充劑品牌也在逐漸壯大。
需要提醒的是,對于膳食營養補充劑,必須在平衡膳食基礎上,科學選擇,不能盲目。選擇膳食營養補充劑的步,是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比如老年群體消化吸收功能減弱、肌肉數量減少、功能降低者,可以考慮補充一些蛋白粉;血脂偏高的人群,可以考慮使用魚油輔助調節等。
另外,購買膳食營養補充劑產品應理性判斷,仔細閱讀產品標簽,了解其功能再購買,不要盲從于銷售人員的宣傳,膳食營養補充劑是膳食營養的補充,不能替代藥物使用。
總的來說,營養問題是民族大事,幾輪的“餐桌升級”下來,國民健康已經有了巨大的提升,但仍然存在著對營養均衡不全面、不完善的認識。未來,也只有個人與社會都重視起來,使追求膳食營養進入“新常態”,才能真正實現健康生活。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