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賣咖啡、產口罩之后,中石化如今再出跨界新操作,開始和生鮮電商們搶起了生意。
據中石化介紹,為了配合疫情防控需要以及為車主提供更多服務,中石化北京石油公司與蔬菜供應企業聯系,推出了“安心買菜”業務,并且這項業務在未來將一直持續下去,商品種類還會更加豐富。
疫情之下,更多人選擇“足不出戶”,而不少生鮮巨頭也將這一領域視為眼下的新戰場。而除中石化外,眼下越來越多的“跨界高手”,也開始接連嶄露頭角。
1
中石化開始“跨界”賣菜
“不下車,不開窗;三天量,一整箱,一鍵送到后備箱。”近日,中石化北京石油已經在340座加油站開通了“安心買菜”業務:一份蔬菜禮包組合約14斤,包括西紅柿、豆角、胡蘿卜、西蘭花等10多種蔬菜和10個雞蛋,可滿足三口之家3天左右的需求,售價99元。 此外,用戶戶買菜并不需要下車,只要在加油時通過“易捷加油”APP中的“一鍵加油”下單,而后通過“一鍵到車”頁面選擇“蔬菜禮包組合”進行購買,隨后由該加油站的員工將商品直接放到顧客的后備箱中,全程“無接觸”,甚至還送一個口罩……
除了配送到車,相關APP里還有將蔬菜套餐第二天配送到家的業務。不過,這項“次日達”業務目前還只限北京地區。
消息一出,很快引起各路網友關注。 在此之前,中石化便已進行了多次“跨界”,其中那句出“我有熔噴布,誰有口罩機”更是引來無數叫好聲。
更有分析表示,易捷便利店的成立,或可幫助中石化更好介入非油業務。事實上,如今易捷已經成為中石化布局在新零售和便利店的主要力量。在易捷加油APP中,其零售幾乎覆蓋了日常的各個品類,包括從米面糧油、家用電器、數碼3C到美妝個護、母嬰、禮品鮮花等領域。
換言之,此次大舉進軍生鮮電商市場,或只是未來中石化“跨界”道路上的其中一步。有觀點指出,眼下國外成熟市場加油站的利潤,有50%以上來自非油品業務
2
生鮮電商已成新戰場
事實上,由于近期疫情影響,生鮮市場已成為各大相關巨頭的新戰場,不止企業與企業,更是與病毒之間的新戰場。眼下,以阿里、京東、拼多多為代表的電商企業憑借供應鏈等資源優勢,在特殊時期助力生鮮農產品上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中,京東日前推出“移動菜籃子”計劃,其智能供應鏈的優勢,整合線上、線下全渠道資源,在配送保障中占盡優勢。據悉,光是成都方面,京東西南分公司在疫情發生后共使用45個倉庫、員工8000人、組織京東自營站點146個、車輛400輛,保障成都市日均投遞單量40萬需求。
拼多多方面,則上線“抗疫農貨”專區提供流量支撐,并曾設置數億元的專項農產品補貼及每單2元的快遞補貼。據此前報道,有地瓜滯銷的海南商戶參加了拼多多“抗疫助農”專區后,三天來累積銷售了8.6噸橋頭地瓜。而此前滯銷的紫皮洋蔥也幾天內在拼多多上賣出了22.2噸。
此外,阿里巴巴大農業辦公室則發布了“愛心助農”計劃,為全國核心產區滯銷農產品打造緊急供應鏈。據悉,在該計劃下,阿里旗下的天貓、淘寶、聚劃算、盒馬、餓了么、阿里鄉村事業部等,組成了農產品銷售的全域網絡。同時,淘寶宣布設立10億愛心助農基金,幫滯銷農產品打開銷路。
微信小程序的相關數據也佐證了線上生鮮的火爆:除夕到初七期間,生鮮果蔬業小程序的交易筆數增長同比149%,社區電商的交易筆數同比增長322%。復工后,物流行業小程序訪問人數環比上漲68%。
為了緩解此前疫情期間曾出現的生鮮農產品供需失衡問題,1月30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及公安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確保“菜籃子”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正常流通秩序的緊急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各地堅決落實“綠色通道”制度,保障“菜籃子”產品和農牧業生產資料正常流通秩序、穩定“菜籃子”產品生產供應。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指出,“疫情”下,生鮮電商在及時配送、質量保證、后端供給等方面的壓力加大,同時也暴露出前后端協同的不足,將促使電商在商品、供貨渠道、配送、服務等環節更加完善,以提高效率。未來擁有全產業鏈資源和全渠道資源的企業優勢將愈加凸顯。
有分析表示,過往的驅動要素集中在供給端,此次疫情助力生鮮電商的用戶習慣逐步養成,用戶數量與滲透率持續增加,同時推動各方不斷投資加碼供應鏈以及物流升級。像是此次互聯網催生出的“吃貨助農”、政府部門推動的“產地直采”等,都或將成為各大生鮮電商進一步擴張的契機。
3
哪些還有“跨界高手”?
事實上,與中國石化一樣,當前,越來越多行業的企業都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跨界進入各類疫情相關緊急物資的生產領域。
口罩、防護服方面,據環球網,爹地寶貝、三槍內衣、紅豆服飾、水星家紡等一批棉紡企業均停下了紙尿褲、內衣等產品的原定生產計劃,連夜改做醫用口罩和防護服。央視也有報道顯示,疫情后有恒天嘉華、依文集團、即發集團等各路紡織服裝企業轉產,加入口罩、防護服生產“大軍”,通用技術集團更是喊出:我有防護服面料,誰能制成“戰袍”?
此外,還有上汽通用五菱、廣汽集團、富士康、比亞迪、OPPO、vivo、長盈精密、新綸科技、東山精密、南興股份、中光電等制造業企業都接連宣布“跨界”,開啟硬核抗疫。
消毒液、酒精方面,則有國投生物、中糧科技、紫鑫藥業、盤龍藥業等出手轉產。2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透露,消殺用品方面,企業復工率也比較高,現在超過了80%以上。工信部官網發文表示,2月20日,84消毒液、免洗手消液和酒精等主要消殺產品的日產量較1月底分別提高了207%、151%和270%,從總量上看,前期供需矛盾已明顯得到緩解。以酒精為例,局部地區甚至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象。
“我國擁有完整的制造體系,也沉淀積累了很強的供應鏈。”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表示,完整而靈活的供應鏈是制造業實現“隨機應變”的底氣,更是應對挑戰、抵御風險的關鍵。
有數據顯示,1月1日至2月7日期間,全國有超過3000家企業經營范圍新增了“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醫療器械”等業務。其中,經營范圍新增醫療器械的企業多達3647家,而這些公司原本從事的行業也不盡相同。
而“靈活”還不止體現在企業轉產,“共享員工”“跨界員工”的涌現,也同樣引起了關注。
2月3日,阿里平臺旗下的盒馬鮮生宣布,云海肴、青年餐廳的部分員工可以來盒馬上班,盒馬將支付相應的勞務報酬。2月5日,京東7FRESH發布“人才共享”計劃,邀請歇業的服務業人員臨時加盟。2月6日,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推出“藍海”就業共享平臺,各地的餐飲商戶可以在平臺上統一為員工報名,就近成為蜂鳥藍騎士。2月7日,蘇寧物流發布“人才共享”計劃,也為那些工作受到短暫影響的人群提供分揀、包裝、運送等崗位。
制造業方面,聯想集團2月8日發布“共享人才計劃”,其五地工廠面向不具備防疫抗毒能力的小型工廠及中小企業,提供短期工作機會,同時配備充足的防護用具及清潔消毒用品。
據人民日報報道,疫情發生后,線下門店服務需求嚴重萎縮,外賣需求激增。當“物流”替代了“客流”,店面服務人員過剩,外賣分揀和配送人員不足,這種“合作競爭”均衡被打破。短期的“共享員工”既提升了勞動力供給與響應,也分攤了用工成本,對消費者能大限度地滿足需求,更有利于企業閑置人員統一管理、集中防疫,有利于提高勞動就業率和資源利用率。
生鮮電商成新戰場,“跨界高手”不斷涌現……疫情中各路企業紛紛發力,未來還會有哪些亮點,還需我們拭目以待。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