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天天換著花樣做 門店業績卻越來越差!“顧客都去哪兒了?”
“活動天天換著花樣做活動”,但是門店業績卻越來越差了!我們總是不停的追問“顧客,去哪兒了?“
互聯網經濟下,催生了數不清的“磚家”,他們認為:百貨、超市、專營店三大零售業態的銷售下滑,客流量下降,歸因于互聯網零售的分流效應,傳遞這樣一種信息:顧客“都”到網上去了!而絕大對數也就接受了這一“理論”。
事實是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這么可怕呢?被稱業界稱為流通業第四次革命的互聯網零售,是否真的給實體門店帶來滅絕性的災難?
其實,事實并非如此。據搜鋪網數據統計:2015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1萬億元,全年網上零售額3.877萬億元。這樣看來,互聯網零售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到20%,那是否互聯網零售真的能夠在3-5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將目前占80%的實體門店“全部消滅”呢?如果這個統計沒有問題,那實體門店并不是被互聯網零售“打死”,而是被其“嚇死”。
重新回到我們的話題,顧客究竟都去哪兒了?
從搜鋪網數據顯示,從僅有一小部分顧客,去網上了。還有一大部分顧客,仍然鐘情于實體門店,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去“找”那一部分鐘情的人?個人建議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一、與其“他殺”不如“自殺”
他殺,再無翻身機會,快刀斬亂麻,一命嗚呼。自殺,還有可能絕處逢生、鳳凰涅磐。實體門店要想活下來,必須有徹底否定自己的勇氣,必須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決心,必須有鳳凰涅磐的信心。
應做好這幾方面的工作:
統計很重要:統計進店率,分析進店顧客,提升體驗率;
陳列勿輕視:調解賣場氛圍,要具有喜慶舒適感,以及陳列更換;
員工需實操:員工業務能力要強,做好產品知識培訓,銷售技巧演練,實操場景練習;
產品介紹有技巧:介紹產品的優點和做工,和其他同類品牌對比,切勿:貶低別人太高自己;
庫存盤點勿放松:做好庫存盤點,暢銷款補不到貨、斷碼嚴重,開發類同款的賣點,進行重組搭配銷售,尋找替代款或近似款來做替補;
團隊配合需默契:如果營業員相互之間配合存在的問題,就要通過溝通和班次的調整,利用互補來進行調整;
二、從“坐店”到“行商”
目前,我們需要做的不是追問,顧客去哪兒了。而是,顧客去哪兒,我們就到哪兒!門店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讓員工走出去很重要,走到馬路邊,甚至顧客家里的活動,都會成功,都能夠帶來5倍甚至8倍以上的業績增長。
三、回歸零售的基本
零售之所以是零售,就是要告訴我們從零到一,從無到有,沒有零就沒有售。
而這里的“零”,是要我們無論刮風下雨,還是電閃雷鳴,顧客的需求就是命令。
而現在,我們所需要做的不是等待命令,而是主動請纓。
不是你不來,我不賣,而是你不來,我過來。
什么是“售”?在傳統零售時代,買賣一張口(嘴),我們是靠嘴巴吃飯的。而現在我們需要做的是,“住”字加一筆,“往”,不斷往顧家需要的地方去,不斷向前沖!
四、面向未來的服務
零售的基本是什么?就是買賣+服務。
那么,什么是服務?服,舒服;務,事務。服務是一種使人物質滿足,令人精神愉悅的一種狀態與過程。單純需求的滿足,僅僅是貨物與金錢,價值與價格的交換,僅僅是一種交易或者說買賣。令人愉悅的購買過程,容易讓人印象深刻,產生回頭客、轉介紹等。
買賣不是零售的全部,有銷售沒服務的買賣沒未來。
什么是面向未來的服務?
①從服務手段上:做到新時代的點對點,屏對屏與傳統時代的面對面相結合的服務;
②從服務內容上:一定是產品為載體,顧客需求滿足優化解決方案為一體的服務。外觀、功能、價格、促銷不再是焦點,產品與產品間、人與產品品間的匹配、融合、協調則是訴求的重點;
③從服務體驗上:徹底貫徹顧客滿意主義的零售,才會擁有二次服務的機會,顧客才會轉化為忠誠顧客,用戶才會轉化為終身用戶。
顧客不滿意的零售等于零,不滿意的顧客等于不滿意的顧客群。
五、宣傳方式的更換
第三點說到:從“坐店”到“行商”,利用人雙腿的力量。而文章引用搜鋪網數據說明的互聯網零售在市場中所占份額還是不少。而大家既然那么害怕互聯網的沖擊,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以移動互聯網的微信為例,能實操的尋找顧客的方式:
1.進店有禮:進店就送小禮品;
2.店鋪促銷活動,顧客發~朋友~圈,再送禮,如現金折扣券;
3.轉~發達到10人,并保留時間超過48小時(時間可自行決定),截圖免單等。
為什么要利用朋友圈呢?一是用戶多,覆蓋面廣;二是有超強的粘性,每人每天用手機的次數非常頻繁;三是朋友圈好友之間都有很強的關聯性的,可信度也高;后就是易于傳播了,有很強勁的二次傳播能力。
后,請謹記:回歸零售的基本,還要求我們不忘初心。我們是零,顧客是1,沒有顧客的1,我們所有的一切都等于零。
所以,我們遇到的每一個顧客,都需要我們懷著感恩之心!他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沒有任何理由不感恩!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