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頻出 券商眼中的伊利、貝因美以及奶粉行業應該是這樣
2015年10月底,中共十八大五中全會公報宣布:中國將“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至此,實施了35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宣告終結!在每年新生兒1600萬基礎上,每年有望新增新生兒300萬。
每年將近2000萬新生兒,幾乎相當于澳大利亞總人口數量(2014年2349萬人),新生兒數量相當可觀。其中,幼兒的“口糧”——奶粉,將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在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宣布的那一刻,估計是幼兒食品尤其是幼兒配方奶粉生產企業歡呼雀躍的時刻,原本大家認為可以共享分食這塊巨大蛋糕。
但隨著2016年6月8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有人歡喜有人愁!一部分靠“游擊戰”發展起來的中小品牌將面臨出局的厄運,更別說去分享人口紅利了!
綜合以上兩項政策,對國內大品牌企業而言,無疑全部都是利好消息。
長江證券分析稱,配方注冊制的實施將使大量雜牌退出,加速行業格局出清。注冊制規定每個工廠原則上不得超過3個配方系列和9種產品配方,意味著過去大量通過海外加工廠貼牌、代加工的雜牌將退出市場,預計將空出近20%的市場空間,行業集中度有望重新回歸提升通道。
同時眾多中小嬰童渠道正是依賴于這些極高渠道利差的雜牌存活,雜牌退出也將伴隨著大量中小嬰童店退出,這將從渠道層面進一步推動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商超的渠道壁壘遠高于嬰童店)。
長江證券認為,行業渠道的重構將利于國產奶粉。由于貼牌奶粉主要通過嬰童渠道推行,三四線城市占嬰童總量將近70%,注冊制推出其影響更大在于三四線城市,因此國產龍頭將更為受益,重點推薦貝因美、伊利股份。
興業證券分析稱,據統計,目前已取得奶粉生產許可證的國內外企業共176家,那么未來國內奶粉市場上多有528個系列,即528個奶粉品牌。注冊制落地后,3/4的中小品牌將出局,預計清理出約150億市場份額,而這部分市場將被國產龍頭品牌瓜分,集中度有望快速提升。
興業證券給出的投資建議是:小品牌下半年開始逐漸退出,疊加猴年出生率提高帶動奶粉需求,下半年奶粉行業有望出現需求和競爭格局的雙改善。貝因美已經提前布局注冊制,向經銷商壓貨搶占渠道,今年利潤端增長大概率超過收入,公司目前正處于拐點;伊利品牌力和渠道力強大,中高端奶粉收入占比持續提升。
乳業新媒體“食悟”查閱貝因美2015年年報了解到,公司去年應收賬款較上一年同期同比增長220%。“在奶粉配方注冊制商議推出之際,為搶占市場先機,2015年11月底開始對優質客戶進行授信。”可見,對于新政利好,國內龍頭企業早已敏銳嗅到,并提前做好布局,2016年將打一場有準備的仗,業績可期。
其實,在去年興業證券曾發布一篇名為《借政策東風,奶粉行業正涅重生》的報告,報告稱,配方注冊提高行業門檻,行業整合提升集中度:(1)配方注冊制即將實施,奶粉品牌將由2000多個縮減到500個左右,行業壁壘大幅提高,大批中小奶粉企業將被淘汰;(2)蒙牛和達能將旗下奶粉業務注入雅士利,統一運作市場,輝山也與荷蘭皇家菲仕蘭合資,未來國內外奶粉企業合資和互相參股可能成為趨勢(類似啤酒),行業向幾個大品牌集中,通過海外品牌和奶源背書解決消費者對國產奶粉不信任問題。
行業洗牌后盈利能力有望恢復:奶粉行業毛利率在60%以上,國內品牌的銷售費用率普遍在40%左右(海外品牌約20%),營業利潤率國內品牌在10%左右(海外品牌約20%),未來集中度提高后,國內奶粉企業利潤有大幅提升的空間。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