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母嬰 做好這三點你還怕沒 重度垂直
大家都知道,互聯網母嬰健康“要生存,必垂直”,而且還是“重度垂直”,可是,該如何做呢?
二胎新政加上猴年寶寶扎堆,又一波生育高峰和“準媽媽”建檔熱潮可以預見地即將襲來。2萬億母嬰蛋糕持續發酵,讓資本和創業者繼續蠢蠢欲動。
無論是年初即獲得千萬美金融資的風信子,還是去年早已獲得大資本青睞的寶寶樹,互聯網母嬰領域的大小公司針對醫生群體和媽媽群體都展開了新一輪的搶占攻勢。然而互聯網“醫療健康”作為后一個“被互聯網化”的行業,除了業務模式,還必須考慮政策壁壘、醫療體制、商業閉環等一系列問題。業內大家都知道互聯網母嬰健康“要生存,必垂直”,而且還是“重度垂直”,可是,該如何做呢?
理解醫生的需求
縱觀國際,各國衛生工作都圍繞“Healthcare”而展開,其本質是預防、健教、診斷、治療、康復、隨訪這一閉環過程,每個環節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而現在我國的醫療體系則重“醫療”輕“健康”,由三甲醫院主導的“診斷”和“治療”環節重要,精力財力都放在這兩個部分,然而“預防”和“隨訪”卻的被忽略,作為醫療服務提供方的醫生根本無暇顧及;ヂ摼W醫療創業必須和醫生做朋友,理解醫生的需求和難處,同時大限度的滿足和改善醫生的需求和難處。其實,醫生無論年資高低,需求無外乎三個方面:陽光化自身醫療服務的價值;提升自身的學術影響力;提升病患的真實性療效。陽光化價值很容易理解,也是目前大部分互聯網醫療APP的主要出發點,無論是回答一個問題3元到30元不等的補貼,還是患者根據醫生自主定價進行支付,都是讓醫患咨詢的服務能夠得到價值的體現,春雨醫生自信地宣布“百位年薪百萬平臺醫生”計劃則是好的案例。學術影響力說到底則是學術成果的發表,互聯網醫療APP雖然能夠產生大量的醫患溝通數據,并能夠通過可穿戴設備收集大量的體征數據,然而這些數據的結構化對于非醫學專業人士來說卻異常挑戰,如果沒有醫生的課題設計,即便是“大數據”也很難有“大用處”。病患的真實性療效則針對詢證醫學的“實驗室療效”而言,也是互聯網的連接和傳播屬性能起到作用的方面,通過醫生問答、醫生點評、視頻宣教、在線節目等形式,構建醫患之間的互動,并通過碎片化時間實現病患的長期隨訪,從而提高在真實世界中病情控制的效果。
做醫生的“千里眼、順風耳”
一切不以敬畏醫生服務價值為基礎的互聯網醫療創業,都是耍流氓。
對于婦產這樣的超級繁忙科室而言,互聯網醫療產品應當大限度的輔助醫生完成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很難實現或者不可實現的工作。整個孕期有280天,而產檢的次數一共只有13次,對于產檢之外的260天,限于時間和空間,醫生對孕媽的情況基本是兩眼一抹黑。互聯網APP能夠非常方便的做到院外數據的采集,利用遠程可穿戴設備還可以將血壓、血糖等孕期檢查在家里完成,數據將通過手機自動傳到醫院,由醫生來進行輔助判斷。此外,孕婦有疑問時還可以通過手機APP隨時向醫生或客服問詢,省去了多次奔波醫院的辛苦。歐美和港臺的產科醫生都是“專診醫生”,每次產檢的過程和結果都仔細把握,全程陪伴,非產檢醫生甚至可以拒絕為孕接生;然而中國的10萬婦產醫生要服務將近2000萬的孕婦,只有極少數的孕媽可以享受“白粉價格”的VIP專診醫生服務。互聯網醫療產品恰恰可以結構化的記錄孕期的碎片化信息,相對完整的呈現孕期健康檔案,供每次產檢醫生的輔助參考和判斷。通過合理的運營模式,互聯網產品完全可以用“白菜價格”,把專診醫生級別的“白粉服務”提供給孕媽,從而一定程度上降低孕媽健康風險。隨著二胎的全面開放,高齡產婦的高危風險也越來越大。妊娠期合并的高血壓、高血糖等問題,也可以通過互聯網APP和遠程傳輸設備進行每日的監測和指導,為醫生及時掌握孕婦的病情變化提供了可能性。
到線下科室去
近期,互聯網母嬰健康領域的投資風向已經轉變成傳統行業自身業務戰略轉型的需求,而國家逐步推行的“分級診療”政策,包括部分省份“正常分娩”進入基層診目錄,更進一步的提升了線下布局的重要性。
醫療健康的本質無法脫離面診和檢測,僅僅依靠互聯網線上服務是不可能足夠的,必須和實體服務點相互配合,真正實現醫療健康的閉環服務。段濤院長鼓勵打造的“互聯網醫院”就是互聯網進入科室的佳案例,只有當互聯網有機并且巧妙的連接和院內和院外,能夠實際解決醫生“預防”和“隨訪”需要的方案才能夠浮出水面,進而在不犧牲醫療效率的同時降低孕婦的門診次數,終換發互聯網母嬰醫療健康的生命力。
“麥綠寶貝”是一款通過以醫生診后隨訪、營養指導為基礎,運用互聯網技術指導院外孕媽的APP應用,不僅對孕媽進行自身的體征數據統計,而且結合產檢的信息對孕媽日常生活進行指導,通過專業的營養和運動干預,降低孕媽的高危風險,促進胎兒的正常生長。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