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認為網店沖擊實體就業 為何統計局不同意?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在中央召開的2016年經濟工作會議中,國家發改委分析明年經濟形勢時提到:“盡管網上商品零售、快遞等新興業態創造了部分新的就業崗位,但也必須注意到網店對實體店帶來的沖擊和顯著的替代效應。”發改委調研發現“圖書、服裝、家電等產品的實體店受到沖擊大,部分實體店經營困難甚至出現了關閉潮”。從中國發改委表態網店沖擊就業看,中國的決策層已經關注到新經濟對于舊的經濟模式的沖擊,但并不認為網店和其他模式的新經濟增加了就業。
中國發改委認為網店沖擊實體就業 統計局并不認同
中國官方公布的失業率叫做“城鎮登記失業率”,中國的失業率長期維持在4.1%的水平,統計局公布的“調查失業率”也長期維持在5.1%左右,經濟學家認為是沒有參考價值的數據之一,雖然也同中國失業率登記的形式有關。
中國有類似于美國的情況,官方失業率登記的人員或者不在官方失業率統計口徑中的失業者,在打短工或者其他經濟體中就業,但因為種種原因并沒有登記,或者說繳稅。這其中可能存在種種利益關系,不過直接的是影響了繳稅的基數。
其實發改委的觀點也不被其中國同僚認同,中國統計局表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對促進就業的作用顯著,創業人員顯著增加也增加了就業,所以中國統計局的“調查失業率”反而在降低。
為何提供決策經濟數據的統計局的觀點和發改委的觀點不同呢?這可能來源于兩者背后的邏輯不同,統計局肩負經濟數據的重要任務,數據的穩定是其重要的工作。發改委可能要考慮全局性的穩定,他們認為受電商沖擊的百貨商場、圖書、服裝、家電產業(背后是商業地產)會導致失業,進而影響社會穩定,不過從事這幾個行業的大部分是民間資金。
市場對于技術帶來的資源配置是敏感的,政府其實應該做好監管,讓因為種種原因失業人員獲得更好的社會保障,進而有能力再就業或者創業——雖然從這些行業出來的創業者很大可能還是開個網店。
電子商務網站或者說網店的確會影響到書店、服裝店或者電器商店的銷售,不過網店商業鏈條上的實體工廠、物流公司和快遞員工、品牌商、包括包裝生產商都是真實存在的,甚至溝通的互聯網基礎服務商、電信運營商、以及設計和運營網站的都是網店商業鏈條的一員,都是生態鏈條的受益者。在美國這都會被認為是實際就業,中國發改委顯然并不認同美國同僚的思維。
美國失業率連續下降 打零工也算就業
美聯儲加息可以說近幾個月重要的財經大事,除了一只靴子終于落地外,之前蓄勢待發的資金也會在判斷好方向后進行押注,近期在期貨和各個重要市場都會有連鎖反應。美聯儲未來還會根據美國經濟復蘇的情況選擇加息,預期未來的一年會進行3-4次,美聯儲判斷美國經濟復蘇的依據是什么?
美聯儲在時隔9年后重新加息,就是判斷美國經濟在緩慢復蘇,并且美聯儲和美國政府也無力再承擔不斷增長的負債壓力。美聯儲加息的靴子懸空一年之久,美聯儲主席耶倫和各個地方聯儲主席一直觀察的重要數據包括失業率、GDP增速和CPI等。
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的連鎖反應讓美國普通人承受很大壓力,明顯的就是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停滯增長的工資。美國的失業率已經從2009年的10%下降到7年低的5%,目前市場的每一個職位對應1.5個求職者,在2009年這一數字是6.8。2011年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就是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的發泄,其實不難理解年輕人的憤怒,找不到工作沒有收入就無法支付日常的花銷,更別說無法償還高額的學生貸款。
美國勞工部會在每周發布非農就業數據,主要為新增工作數,這個數據在過去的幾年成為美股市場的一個重要風向標。美國的失業率在62個月以來一直在下降,官方失業率更是達到2009年6月以來的低水平。雖然有人認為美國失業率沒有真實反映勞動市場的情況,不過總比中國勞動部公布的十年不變的失業率數據要更可靠些。認為美國失業率失真的觀點來自于美國失業率的統計方法,美國官方失業率只統計過去四周積極找工作的失業者,這就存在可能不包括放棄找工作的失業者,有數據認為超過20%的人會成為長期失業者,加入數百萬的長期失業者大軍。不過經濟學家預測美國失業率將進一步下降,到2016年年底將達到4.7%的九年低點。
美國的失業率衡量還有一個重要數據是用初請失業金人數(Initial Jobless Claims)這一數據,這個數據反映的是在各州失業救助機構次申領失業保險的人數,也就是次失業后去申請領取失業金的人,是能反映勞動力市場狀況的指標之一。領取失業金人數越多,說明經濟越不理想,和非農就業數據結合就能判斷出美國的經濟復蘇情況。
在過去的一年中,美國就業不斷增長,平均每月增加23.1萬個就業崗位,并且工資開始加速上漲,雇主愿意增加工資以留住和吸引人才。美聯儲喜歡這種增長數據,因為這樣可以增加工資并降低通貨膨脹。
不過有一種說法,美國失業率降低是因為很多人放棄了尋找工作,更多的人加入了打短工的行列,短工基本是時薪比較低的工作。不過美聯儲和美國政府在統計中并沒有考慮這些,畢竟這些人也是有實際收入,可以養活自己,就可以被計入就業中。每年的“黑色星期五”期間,亞馬遜都要雇傭大量的員工,總數接近10萬人,這種是毫無疑問的就業。隨著美國互聯網新創業公司的增加,就業也在日益增多,勞工部將這些都認為是充分就業。
從美國對失業率和就業數據的統計可以看出美國是很實際的做法,只考慮充分就業,只要民眾有工作做有收入,美聯儲、勞工部甚至國稅局就各司其職,該加息的加息,該收稅的收稅。
上一周英國后一個煤礦關閉,作為從蒸汽機時代走過來的帝國,英國并沒有去維護沒落產業的利益,而是讓市場調配。中國發改委更應該關注如何讓民眾充分就業,而不是顧慮某些行業的利益,畢竟中國發改委有龐大的權力和政策去影響資源配置,只要就業更加充分,社會的消費也就會更多,財政部和國稅局能收到的稅收也就更多,這樣形成一個正反饋,中國政府才有更多的財政實力提升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民眾福利。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