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裝市場傳統細分方式的弊端 可借鑒互聯網細分族群
近年,我國童裝市場保持穩步增長。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2015童裝產業報告》顯示,童裝產業產值年增長率為25%~30%,預計到2015年,中國幼兒服飾棉品和日用品市場容量將達到2279.8億元,而自2014年實施的二胎新政更為童裝市場帶來新契機。
在傳統的童裝營銷思維里,童裝市場的劃分依據往往是“嬰童小童中童大童”,以兒童的年齡為一種維度;或者就是“低端中端高端”,以消費者的支付能力為一種維度。這兩種傳統的劃分維度在很多行業是常見的,但這種劃分方式的弊端也非常明顯,先孩子的服裝消費是從小到大的,一個品牌完全有機會從嬰童到大童做到全面覆蓋;其次即便是高端消費者,他們的需求也是多種多樣的,簡單定位高端并不能滿足高端市場的全部需求。因此,可以看到如此的細分方式對企業的營銷指導并不落地,也很難操作。
那么,如何應用互聯網的社會化思維、族群思維來對童裝的消費者進行細分呢?
社會化應用—細分族群
通過對媽媽群體(孩子童裝的購買決策者)生活形態和價值觀的研究,將童裝消費者劃分為八大族群,分別是隨性灑脫型、網購潛力型、成熟計劃型、隨意保守型、健康積極型、品質追求型、謹慎向往型、傳統家庭型(圖1)。通過分析我們發現,族群之間的差異性非常之大,這種差異對童裝消費行為的影響,要遠遠大于孩子年齡、家庭經濟狀況對童裝消費行為的影響。
營銷啟發
從不同族群的特點看,她們差異大的應該就是“追求”的差異,她們注重的點差異很大,這種“追求”的差異,反映到其他方面就形成了比較一致的年齡特點、學歷特點、城市特點、收入特點、職業特點、購買力特點以及童裝的消費特點,企業在一定程度上不被消費人群的表象所蒙蔽,而要去尋找目標人群的核心洞察,這就是族群的思維。
對于傳統行業的企業來說,在互聯網時代,運用社會化族群的思維去細分自己的人群,聚焦自己所定位的族群,根據族群的共同特征去定位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將目標族群培養成自己品牌的粉絲,不斷與粉絲互動,了解消費者的需求,甚至讓目標消費者參與到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創意創新中來,聚焦于滿足于核心fans需求的產品,不斷升級,不斷迭代,快速推出……
“族群”、“聚焦”、“粉絲經濟”、“產品為王”、“迭代”、“快”等互聯網思維的關鍵,在社會化族群細分與定位之后,都會在傳統行業的企業中有廣泛的應用機會了。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