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得瑪”母嬰 撬動品類革命
2006年,資生堂在中國市場啟動5000家終端日化店布局開始,起中國化妝品零售業態的急劇裂變,原本屬于商超領域的成人護膚品開始以每年15%左右的份額轉移日化專營店。消費層次從以前一瓶膏霜20多元為主流拉升至今日的100元以上,以往這幾年可謂是日化專營店的大躍進時期,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及化妝品零售業態。
伴著日化專營店渠道的迅速成長,國內成人護膚品牌也快速形成了一二三線梯隊格局,自然堂、珀萊雅、丸美已逐步穩固國內一線地位,而美膚寶、溫碧泉、圣蜜萊雅等已初步確立二三線陣營。日化專營店也基本完成店鋪的品牌引入布局,10個左右背柜品牌資源被外資、國內一二三線品牌分別占據。以至于在2011年,婷美為加之國內一些1000-3000萬護膚品牌開始進入促銷戰、價格戰階段,一時間狼煙四起,自相殘殺,品牌規模做不大而企業盈利能力又非常慘淡。等到今年2012很多品牌已經迷失了策略方向,照如今經濟形勢,明年將會有一大批2000萬以下的護膚品牌洗牌出局。
綜上所述,從國內宏觀市場到日化店鋪,品牌格局及布局已經完成,或許還會有黑馬殺出,但是已經很難動搖大格局。
日化專營店,近幾年經歷了蓬勃發展的時期,形成了一批國內連鎖及區域性連鎖日化店品牌,例如:東北億莎美程、嬌蘭佳人、四川金甲蟲、河北東大、福建四季美人等。而國內日化專營店今日面臨的共同問題無非就是單店銷售額的突破,店鋪租金、人員費用等日常運營開支的10%左右的每年增長。國內一家知名大型日化連鎖宣布近一兩年不再考慮新店開業,而要把重心放在門店管理及銷售提升、盈利提升方面,負責人告訴筆者:屈臣氏等連鎖巨頭步步下沉,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強自身的盈利能力!一味做規模而不重視利潤管理,后結果很有可能是死路一條!促銷、進店率、試用率、成交率、連單率、回頭率成為了門店管理一個個不可回避的課題。
2012年,各種行業媒體上面出現頻率高的關鍵詞:品類革命。具代表性的是美即面膜依托單品類突破成功上市,堪稱國內品類革命時期的楷模。國內多家年產值遠遠高于美即的企業,筋疲力盡今天也還未把企業推上市!可見品類突破積極意義不可低估!很多行業媒體把2012年形容成面膜年,面膜年能形成的核心原因就在于日化專營店已經步入品類優化階段,面膜的異軍突起剛好應對了終端棄品牌重品類的需求。
在門店完成面膜品類的良性補充后,品類革命思想更加成為了日化門店繼續尋求的方向,筆者在全國市場終端走訪之后,發現所有門店都有一個被忽視的角落,或者叫品類!母嬰品類!日化店幾乎沒有人去重視母嬰品類,更談不上挖掘。筆者詢問了幾家店主,強生、青蛙王子、皮皮狗等知名流通性嬰童品牌情況,為何不重視這個品類?普遍的思想都是利潤太低,很難調動人力資源去引導和銷售這個品類,5-8元進來的膏霜,8-10元就賣出去了,毛利率不足30%,市場上沉淀的知名嬰童品牌價格透明,從陳列到人力資源的投入很難滿足門店的坪效。店主們并且點出了這些知名嬰童品牌的幾大軟肋:1、沒有系統終端形象輸出;2、沒有合理的終端利潤分配;3、沒有針對性的終端政策設定;4、沒有持續性促銷和售后維護;5、不是專業的終端供應商和門店合作;
湖南邵東碧鄰連鎖老板肖總表示說:“我已經有7家門店,未來兩年計劃發展到20家以上,今年我特別注重品類優化的工作,幾年來我都很關注母嬰品類的成長,對于自己門店數據的收集,母嬰品類已經幾年來良性增長,未來從單品價值和整體份額都有非常廣闊的空間,但是一直找不到專業的母嬰終端品牌。”
沈陽美即面膜代理商寇總:“這兩年我很少考慮再去接護膚類品牌,因為終端門店背柜區,開架區都已經塞的密不透風,我接下來的思路是優化品牌結構,盡量做一些互補性品類,有利于進店拓展,也可以充分整合業務團隊的開發和維護資源,與我原有品牌不發生沖突。我已經在經營一些流通嬰童品牌,但是我更需要一個定位中高的終端母嬰品牌,這樣企業和代理商都會有更多的資源服務于終端門店!”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