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童裝業大觀察之質量“生命線”
童裝出現質量問題,原因在哪?
2011年4月,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在全國各地抽檢發現的14種不合格兒童及幼兒服裝,其中,包括消費者熟知的知名品牌紛紛上榜。被業界一致看好的童裝產業卻經常因為質量問題而受到消費者的質疑,這或許將成為中國童裝產業發展過程中難纏的一個制約因素。
一個工廠兩種標準
對于兒童用品的安全問題,歐美國家和日本都有嚴格的規定,中國是世界服裝出口大國,并非沒有能力完成高質量產品的生產。事實上,低質量的內銷產品與高品質外銷產品可能并存在同一工廠中。
佛山萬鑫制衣廠董事長王曉明告訴筆者,同樣款式的童裝,內地企業給的價格只有出口的60%,“這種價格上的差距導致了質量上的差距”。
“差距在我們的制衣車間看不到,”王曉明明確表示,真正的差距是在上游,“面料、輔料、印染”問題都是在這些環節。
“在國內,你可以找到世界上好的料子;也可以找到與好料子外觀、手感一模一樣的料子,但卻是完全不同的工藝與成分。除非送去專業機構檢驗,否則外行人、甚至一些從業時間稍短的采購都區分不出來。”王曉明表示。
行業內的潛規則,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在同一工廠內生產出不同品質的產品已經司空見慣。
“我們從2005年開始做出口童裝,直至2009年出口了幾百批次的貨物,一次也沒有驗出有問題,完全符合歐盟標準。”與萬鑫制衣廠一路之隔的順華制衣老板劉耕之如是說。
在他看來,盡管上游行業魚龍混雜,但要找到好的合作伙伴也不是不可能。但他們從2009年開始做內銷童裝后,卻先后兩次被天津與廣州的質檢部門列入黑名單。
“國內的商家給出的價錢只有國外的五六成,對于質量問題他們沒有特別要求,那結果就會這樣。”劉耕之說。
據行業人士介紹,中國市場的童裝價格并不比美國低,但是大量渠道成本吃掉了利潤,使得工廠生產環節并不賺錢。因此在不影響外觀品質的前提下一些工廠采購面料時降低了標準,低成本面料必然造成低品質產品。
“而在接出口訂單時,客戶甚至要求出示香港或者歐美檢驗機構的報告,”王曉明告訴筆者,“例如童裝中顏色非常多,通常每個顏色的檢測就要上千元,一批次一款衣服有時候僅僅顏料檢測就要上萬元。”
“國內訂單與國際上一比,兩者差距非常明顯,價格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對質量的監測無法執行到位,”劉耕之表示,外國客戶要細化到每一道顏色的檢測,但國內客戶只要外觀、手感、味道沒問題即可,“業內叫純感官檢查”。
質檢需市場化改革
“有些工廠想保障自己的產品質量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國內知名的兒童用品品牌好孩子集團副總裁王海燁向筆者表示,“因為嬰兒和兒童產品通常檢測的危險元素是極微量的,因此對檢測的設備要求精度非常高,與常規設備完全不同。”
由于兒童產品質量與上游原材料相關,要想完全控制品質,就需要有自己的檢測設備。
“一個普通的童裝和兒童制品工廠,生產設備投資也不足1000萬,他們怎么可能投巨資在檢測設備上。”王海燁說。
“偶氮染料檢測過程中,一個顏色的檢測費用就需要四五百元,而童裝面料中常常含有多種顏色,如果每批產品都要經過檢測的話,成本相當高。”紅孩兒(中國)有限公司鄭先生稱。
廣州某港資服飾公司的董事長黃先生透露,許多企業是客戶要求送檢才去檢驗,或者用之前其它批次的檢驗報告應付一下,而質檢部門的抽檢密度太低,往往是六一節前進行大規模突擊檢查,對出貨量如此密集的服裝行業來說,沒有太大作用。
黃先生的說法得到了消委會專家的佐證:“服裝行業款式多、變化快,同型號同款式同批次的質檢報告一般很少,廠家很少能提供爭議服裝的法定質檢報告,只是使用類似服裝的質檢報告代替。”
另外,國家和地方的檢測手段也非常有限,“很多地方檢測機構根本不會花費幾百萬元去買一套進口的檢測設備,去查一輛童車的含鉛量。”王海燁說。
王海燁認為,國家不僅僅需要加大對兒童制品檢測設備的投入,同時還要加強各個地方質量檢測機構操作人員的能力,很多檢測人員并不懂得如何檢測。
國家標準是明確,而操作層面一直被企業所詬病。
事實上,目前質檢機構,沒有實力對所有工廠進行檢測,也不可能對所有童裝產品進行檢測。
在歐美國家,都是由第三方檢測機構執行質量檢測并投資購買檢測設備。產品進入某一國家市場,只要進口商指定第三方檢測機構,就可以隨時獲得檢測數據。
王海燁表示,“檢測機構的市場化,將在提升專業度,解決目前的監管問題。”
準入“門檻”將形成
我國童裝質量一直上不去,一方面是由于相關職能部門對整個市場的監管不到位;另外,童裝至今并未列入生產許可證目錄,童裝企業準入門檻極低,往往是幾個人,幾臺機器就可以直接開始生產了。
在2011年底的一次專業性會議上,全國服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許鑒表示,未來兩三年,將申報關于兒童服裝安全性要求的國家強制性標準,對童裝面料的pH值、色牢度,童裝的安全環保性等方面進行規范,以提高中國兒童服裝的安全性能。
許鑒表示,童裝生產企業一定要提早“熟讀”標準,深入理解其中的技術要求,切實規避質量風險。
而對于企業來說,標準化是個長期的積累過程。
在許鑒看來,標準化工作只有扎根在企業,貫穿產業發展全過程,才能帶動整個童裝行業更好更快發展。因此,應該加強對兒童及幼兒服裝產品質量標準、強制性標準質量要求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增強企業的產品質量意識,使生產企業真正認識到提高服裝產品質量的必要性。
據悉,隨著我國紡織服裝業轉型升級步伐的邁進,國家對產品質量安全以及環保要求逐步提高,相關標準不斷修訂完善。
標準的出臺和完善是國家從生產質量源頭規范童裝市場的必要行為,更意味著童裝行業的門檻將再次提升。
“企業要想突破束縛其發展的質量瓶頸,在行業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必須將提高質量意識、責任意識、誠信意識作為長期的任務來抓,嚴把原輔料進貨關、生產過程控制關、成品出廠關。同時,要重視標準,嚴格執行標準要求。”國家纖維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孔麗萍如是說。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