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早教產品存漏洞 或致幼兒有孤僻癥傾向
2011年歲末,北京連續一周的灰霾天氣,讓孫女士不愿帶寶寶外出,轉而在家中陪孩子觀看一部來自日本名為“巧虎”的兒童早教光碟。當大多數人為天氣抱怨不已的時候,孫女士卻感嘆這是親子教育難得的好時光。不過,讓孫女士意料不到的是,僅僅一周的時間,孩子卻變得黏人而內向,現在每天都纏著她看電視,孫女士甚至懷疑,孩子是否有孤僻癥傾向。
由于早教的重要性逐漸體現,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幼兒早教產品。有專家認為,對于市場上引進的日本早教產品,目前就評價不一。大多日本產品過份強調視頻教育,讓孩子多看多聽,卻忽視了孩子的思考問題,造成孩子只接受灌輸的東西,思考能力得不到均衡發展,可能產生交流障礙,進而容易造成孤僻癥傾向。
日本早教產品或存漏洞
所謂兒童孤僻癥,是一種日益常見的心理發育障礙性疾病,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亞型,以男孩多見,起病于3歲前,其中約2/3的患兒出生后逐漸起病,約1/3的患兒經歷了1~2年正常發育后退行性起病(衛生部數據),主要為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
研究機構調研顯示,目前很多的早教產品只是注重前期的一次性開發,沒有因地制宜進行創新和完善,有些更是簡單的跟風模仿開發,并沒有進行實際充分的研究和調查。這些早教產品,由于只注重幼兒單方面的發展,沒有去注意調整兒童的教育方式,讓兒童從看、聽、說、動手等方面去認知和接觸外部環境,這就容易造成兒童的孤僻癥。
如風靡亞洲的“宅文化”,亦有學者指出,其根源在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游戲和動漫作品的過度泛濫,由于這些日本本土動漫和電動玩具給當時的孩子以強烈的刺激,逐漸把握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主導權,這些孩子長大后,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讓他們更愿意在網絡上尋求真正能由自己的意志主導的世界。由此導致逐漸與社會脫節。
經過一些調研機構對數萬個兒童孤僻癥案例的分析調查報告來看,類似過份強調單一視聽感受的產品,已被證實具有引致兒童沉溺某方面感受而引發孤僻癥的可能。
呼吁理性研發早教產品
目前國內并沒有權威的兒童孤僻癥患病數據,只能依靠抽樣粗略計算。據第二炮兵總醫院兒科李芳主任表示,小兒孤僻癥的發病率根據國內外報道,一般為“萬分之四至十五”不等。
不過,一些數據仍然觸目驚心。根據衛生部發布的一份《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0-6歲精神殘疾(含多重)兒童占0-6歲兒童總數的1.10‰,約為11.1萬人,其中孤僻癥導致的精神殘疾兒童占到36.9%,約為4.1萬人。另據南方都市報的報道,目前全國患孤僻癥的孩子達100萬以上,發病率高達1/150。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單月檢查出孤僻癥的孩子就達200人以上,人數不斷呈上升趨勢。
由此可見,應該重視早教產品對兒童的孤僻癥,選擇正確的早教產品。早教產品應該引導在交流中正確使用語言,增加內容豐富性。優秀的早教產品,應該有效的規避這個問題。
抱抱熊研發嬰負責人表示,“優秀的早教產品,應當注重兒童的綜合能力開發”,“兒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甚至不同月份的認知偏好都有所不同,如何讓產品設計更符合親子教育的需求,不僅可以獲得不同的綜合發展,還可以很好的避免兒童單方面發展帶來的孤僻癥問題。”
該負責人強調稱,國內早教產品不能一味靠引進教材產品獲取市場,而應該研究中國兒童的認知特點和成長環境。公開資料顯示,抱抱熊在中國早教產品市場的占有率增速,究其原因,該負責人表示說,抱抱熊在設計上就堅持自主開發并充分考慮這些因素,針對幼兒發展需求的調研和改進從來沒有停止過,并逐漸獲得了廣大家長的認可。
家長小百科
早教專家認為,通過觀察幼兒行為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先看言語交流是否過份定向;次看興趣是否狹隘重復;再看情感表達是否缺乏反應;后看精神發育是否遲滯。如果幼兒有以上特征,需要及時改選早教產品或向早教專家、醫生尋求幫助。
對于已患有兒童孤僻癥的兒童,及時引導治療和選擇適合的早教產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有效促使患兒病情好轉,通過多種方式增強他們社會交往能力及適應力的訓練。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