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潮引爆中國孕嬰童市場淘金潮
中國孕嬰童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0歲至12歲的孕嬰童市場總規模約為1.15萬億元。目前,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孕嬰童產品消費大國,而中國每年逾2000萬的新生兒更是將2015年的市場規模預測推高至2萬億元。
里昂證券分析師馮大為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嬰兒出生,許多廠家都已經做好了在這次嬰兒潮當中大發其財的準備,因為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朝陽產業。
洋品牌在華“搶錢”
但是,金融危機與歐債危機的接踵而至,令中國孕嬰童產業感受到了外貿市場的冰河時代。飆升的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勞動力成本、堅硬的知識產權壁壘、產品標準與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無一不讓企業在巨大的壓力下艱難前行。而人民幣匯率的6.2時代也將會成為壓垮眾多企業的后一根稻草。
孕嬰童產業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許多企業家的眼光不約而同地轉向市場廣闊的內銷市場。然而,這條道路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平坦。
在近日于汕頭舉行的京正·汕頭孕嬰童產業座談會上,參會的汕頭企業家們的普遍困惑是:為什么用料十足、物美價廉的優質產品無法獲得消費者的認同?為何真心實意的民族品牌無法與同等品質的洋品牌競爭?為什么民族品牌無法做大做強?
與會專家給出的答案很簡單,很多企業仍然是加工型企業,而不是品牌型企業。
接受記者采訪的汕頭企業介紹說,如今的中國孕嬰童市場,洋品牌掌握著市場主導權,在中國各大孕嬰童產品專賣店,到處可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奶粉、強生的嬰兒洗護用品、金寶貝的早教機構等,從幼兒奶粉、服裝、玩具、孕婦用品到教育培訓、文化動漫,幾乎無所不包,幾乎滲透了整個產業鏈。相比之下,自主品牌往往偏居一隅,在市場競爭中面臨巨大壓力。
自主品牌市場淘金一路坎坷
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認為,品牌的意義在于企業的驕傲與優勢。品牌的本質是消費者內心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內在的感受,是由消費者在多年的使用中所體驗的感受積累而成。因此,品牌所涵蓋的領域必須包括企業的商譽、產品、企業文化以及整體營運的管理。簡而言之,品牌其實是一個企業總體競爭,或企業競爭力的總和。
然而,品牌的構建并非一日之功,企業所存在的問題也多種多樣。在走訪多家企業之后,記者發現,目前,汕頭孕嬰童企業在品牌戰略中普遍存在著重生產輕設計、重品質輕品牌、重自有資本輕外來資本等三大問題。
從設計上來說,目前,中國的企業普遍不具備與制造業大國相匹配的工業設計水平。在走訪中,記者發現,即使是位列國內自動吸奶器市場占有率前三的汕頭市星河電器有限公司的拳頭產品,雖然在性價比與性能上有著突出表現,但在工業設計上與其代工的國外品牌相比仍有著較明顯的差距。
汕頭市星河電器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只有以提高產品的工業設計水平為基礎,為消費者提供充滿溫情、富有人情味的高品質用戶體驗,中國孕嬰童企業才有實力在中高端市場與國外品牌一爭高下。
作為長期以出口加工型模式為主導的潮汕地區企業,品牌的構建往往是被忽視的領域。據記者走訪觀察,汕頭孕嬰童企業普遍品牌意識比較淡薄,品牌的形象設計落后,品牌名稱的同質化程度較高,甚至出現了內衣品牌都叫“娜”、“芬”,孕嬰童品牌都叫“寶貝”這樣有趣又無奈的現象。同時,有的企業雖然旗下擁有多個品牌,但大多定位不明晰,品牌形象不鮮明,即使多線作戰搶占市場,卻僧多粥少,反而攤薄了企業有限的營銷資源,無法形成合力。
眾所周知,一個品牌的建設需要很高的資金投入,如果沒有資金的支持,在當今品牌林立、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一個新品牌的生存幾率幾乎為零。據記者調查發現,潮汕地區企業的資金來源一般為同鄉的低息甚至免息拆借以及企業家的自有資金。這樣的資本結構雖然較為穩健,卻遠遠不能滿足企業高速發展的資金需求。
參加汕頭孕嬰童產業座談會的行業專家對記者表示,在現代企業的發展中,資本的恰當使用往往可以達到以一當十的效果,是撬動企業發展的重要工具。在品牌構建的戰略機遇中,企業必須有資本強有力的支持,才能迅速突圍,走上跨越式發展的康莊大道。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