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品牌“雙重標準”面面觀
“標準洼地”還是“國際慣例”——國際品牌“雙重標準”面面觀
從食品到服裝、從玩具到化妝品,從產品質量到技術標準、從售后服務到危機處理,國際品牌近來在中國屢屢遭受詬病,被指采用“雙重標準”。這些品牌“另眼看中國”的背后,隱藏著哪些原因?“雙重標準”是否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中國又是否存在讓國際品牌有機可乘的標準“洼地”?
國際品牌“雙重標準”面面觀
梳理近年來身陷“雙重標準”之爭的國際品牌,有些是因為在中外采用不同配方;有些是因為技術指標存在差異;還有些品牌則在售后服務和產品召回等問題上,頻頻上演“換臉”戲法,由此引發消費者的各種疑慮與不滿。
【原料差異】近引發諸多質疑的國際品牌強生,被曝光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使用不同配方:在中國、美國等13個國家所銷售的強生嬰兒洗頭水中,驗出含有兩種有毒物質;然而,在丹麥等北歐國家及日本、英國、南非等國家出售的同類產品,則不含有這些物質。
在食品行業,此類事件也屢掀波瀾。2011年7月,零度可口可樂原液在臺灣被檢出當地禁用的防腐劑,可口可樂對此回應,該防腐劑在中國內地屬于合法食品添加劑;2010年,麥當勞的麥樂雞在美國被發現含有兩種化學成分,而麥當勞中國公司回應稱,兩種物質含量均符合現行中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
2009年,一份關于轉基因食品的檢測報告顯示,在中國市場上的多種雀巢產品都含有轉基因成分,同時,雀巢已在歐盟、澳大利亞、俄羅斯和巴西等國承諾在其食品中不使用轉基因原料;同樣,沃爾瑪超市在英國承諾“拒絕轉基因食品”,在中國卻并無此承諾。
【指標差異】由于各國標準指標各不相同,國際品牌是否“含毒”或“有害”屢屢引發爭議。例如,對于米粉含砷在多少微克范圍內算正常,我國標準和瑞典公布的“含毒”標準相差幾百倍,引發人們對雀巢嬰兒米粉的質疑;而在乳制品、服裝、玩具等行業,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在相關指標上的較大差異同樣多次引發爭端。
【召回差異】而在產品被指存在問題之后,很多國際企業的應對態度同樣“中外有別”。“強生22次召回都與中國市場無關”“宜家窗簾因存在勒死兒童風險在北美地區召回,但在中國并不召回”“豐田車在中美執行兩個召回標準”……近年來接連出現此類現象:一些跨國公司被曝光產品存在問題后,一方面在國外召回產品,一方面在中國市場“按兵不動”,終均以“產品符合國內標準”為由不了了之。
待遇不同,“底氣”緣何而來?
有關“雙重標準”的種種指責,大大削弱了消費者對國際品牌的信任度,也令很多消費者懷疑,部分國際品牌是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而以“較低的成本上限配合產品的合格下限”。
“更高的上限意味著技術投入和成本的上升。”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顧問邱寶昌對記者說,部分國際品牌為了獲取更多利益或因違法成本低,而降低產品標準或采取違規行為,使自身信譽受到很大損傷,這樣做非常不明智。
除了企業自身追逐利益外,監管環境的寬松及標準的相對落后也會為企業提供罅隙。按照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實施條例》的規定,相關標準實施后,制訂標準的部門應當根據需要適時復審,復審周期一般不超過五年。但邱寶昌表示,有些標準十年都未修訂,隨著生活水平和科技的發展,初制訂標準時的環境、工藝等都在發生變化,標準也應不斷調整完善。
事實上,從食品、日化到玩具行業,我國標準屢屢被專家和消費者質疑“滯后”與“混亂”。邱寶昌介紹說,以食品行業為例,我國不同食品標準之間存在相互矛盾、交叉與指標不統一的現象。《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頒布后,要求衛生部門對現行標準予以整合和統一,但政策的實施需要過程。
“相關部門正在加快標準整頓的步伐。”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總工程師曹紅介紹稱,食品行業的地方和國家標準之間并不存在太大沖突,每年也會制訂標準修訂和整頓計劃;至于個別標準長期不修訂的原因,曹紅解釋稱,產品更新速度、各方利益角度不同等現實因素都會影響標準的修訂,很多時候無法一蹴而就。
也有專家認為,國際品牌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采取不同標準是種很常見的“國際慣例”,關鍵在于產品是否真正損害了消費者的安全及權益。食品工程博士、科學松鼠會成員云無心向記者介紹說,相關國際組織在制訂食品標準時,會根據實驗數據來確定安全劑量,各國再用安全劑量除以每天可能吃到的大量,以此制訂標準。各地的環境及飲食差異會帶來標準的不同。
“基于研究強度和科學依據的不同,各國對同一物質是否有害也會作出不同判斷。”云無心說,比如中國、美國、東南亞等國家都禁用硼砂,歐洲卻并不禁用;歐洲禁用面粉增白劑,美國卻允許使用等。而對于此前引發爭議的可口可樂防腐劑、轉基因產品等,云無心也解釋稱其不會危害健康,消費者無需恐慌。
消弭差異,仍需填平“洼地”
然而,除了地區環境差異之外,不同社會現實也會影響標準的制訂。無法否定,國內標準的部分指標的確低于其他國家,形成標準“洼地”,給部分企業以可乘之機。從根本上而言,消弭差異仍需填平“洼地”。
邱寶昌認為,與國際標準相比,我國當然也有較高標準,但部分標準的指標相對較低,這的確是事實。部分企業的產品在國內銷售時滿足國內標準,對外出口時卻按照國際標準實施,這本身從法律上沒有問題,但也從某種意義上提醒,我國的強制性標準應更快與先進標準接軌。
“一方面,企業應做動態調整,鼓勵創新,采用更新更高的標準。另一方面,相關部門不能迎合少數企業,降低標準要求,而應根據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等現有條件,制訂相應標準,并應盡量與國際標準靠攏。”邱寶昌說,低標準會鼓勵落后、阻礙技術和社會的進步,這不僅會使跨國企業在國內生產的標準降低,也不利于產品出口。
全國政協委員宋林飛也認為,要在研究發達國家技術性標準體系的組成、運作機制的基礎上,收集跟蹤國外的技術標準,建立技術標準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在具體標準的制訂上,政府應加快技術法規、標準和措施的國際標準化進程,進一步健全相關法規。
而云無心認為,除了乳制品標準、某些污染物殘留標準比國際要低外,中國標準整體而言是與國際接軌的,很多添加劑標準不但不低,反而更嚴。“我國食品標準大多數還是合理的,即使稍微比國際低,只要真正做到符合標準,對健康的危害是可以忽略的。產生食品安全事故的真正原因,不是標準太低,而是企業對標準的無視和違反。”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