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造就大生意 內地嬰童商機逾萬億
——嬰兒潮帶動 市場年增15%
內地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一個家庭只生一個孩子,因此「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普遍成為現代父母孜孜不倦的追求。隨著經濟發展和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80后年輕父母的涌現,在孩子身上「落重本」投資也成為一股消費的風潮,「嬰童經濟」亦在目前經濟中逆市而上。內地有研究機構早前就指出,今年中國嬰童市場總規模約1.15萬億元,并預期年增長15%,市場長遠更達3萬億元。
據親貝網介紹,所謂「嬰童經濟」,即以滿足0至12歲兒童主體需求,促進其健康成長的一切消費服務活動,主要圍繞其生育、養育、教育,保證兒童健康成長而展開的一切經濟活動。
當內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成為現時經濟發展的主題時,嬰童產業在其中擔任起不可忽視的角色,其市場的發展潛力之巨大令人不可小覷。資料顯示,中國每年有逾2,000萬新生兒,0至3歲的嬰童達到6,000萬人口。國家統計局預測,中國自2005年開始到2020年將面對第4次的人口出生高峰期,預計出生率將于2016年達到高峰。
每月家庭基本開銷三千
同時,隨著國民對育兒理念的進一步加深及消費意欲的提升,幼兒用品零售業務被視為具潛力和投資價值的行業。有報道稱,內地城市家庭每個月為嬰童從進口奶粉、紙尿褲到衣服、玩具等基本開銷約3,000元(人民幣,下同),其中還不包括孩子的早教、娛樂等其他費用,這對于一個普通家庭而言,是父母雙方月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盡管如此,家長們仍是卯足了勁,「什么都能省,就是孩子身上絕不能省」的觀念從未改變過,尤其在智力投資方面,對兒童教育的重視成為大多數家庭所認同。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很多家庭以6個人(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收入供養一個孩子,為中高檔嬰童消費品奠定了物質基礎。
嬰童市場料「牛市」廿年
就像新生命象征新的希望,嬰童產業亦被市場普遍認為是朝陽產業而看好。據嬰童產業研究中心于2011年4月公布的資料顯示,2011年中國0至12歲的嬰童市場總規模約為1.15萬億元,預期將保持約15%的高速增長;2015年將達到2萬億元,遠景規模甚至達到3萬億元。博士蛙(1698)董事長鐘政用早前在出席一論壇時表示,嬰童市場正在成為萬億級的「富礦帶」,并形容中國嬰童市場正在迎來約20年的「牛市」。
由于幼兒群體的特殊性,針對他們的消費品幾乎都涉及健康、成長,甚至生命。因此在幼兒市場,消費觀念比產品價格更能左右消費行為,產品品質比價格更為重要,同時,家長對幼兒產品品牌信譽更加看重。
品牌集中 小牌子難突圍
嬰童行業顯示出巨大的消費潛力,誰都想在這個大蛋糕中分得一塊。然而,盡管面對如此大消費潛力的產業,但由于在行業占比較大的產品如嬰兒奶粉、紙尿褲、童車等品牌較為集中,很多用戶在購買前已經圈定消費品牌,導致很多小型嬰童、母嬰品牌消費品零售渠道的整體利潤率不高。
這些品牌為了開設旗艦店、一站式購物中心等業態,就面臨巨額的租金和人工成本;除外,為了更快鋪開攤子,還要快速發展加盟商,導致產品、服務以及供應鏈相對不完善等情況。據中國嬰童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幼兒用品零售店調查報告中顯示,超過一半的零售店開業一年后仍未實現持續盈利。
急謀擴張:嬰童概念股兩年港抽水百億
內地0至12歲人口接近2億,若僅僅按照每年消費5,000元計算,嬰童群體的年消費額就超過1萬億元。
博士蛙擬涉娛樂教育醫療
博士蛙(1698)主席鐘政用早前出席一論壇時表示,目前,內地嬰童行業是一個典型的「啞鈴形」市場,兩頭的生產制造端和市場需求端規模都很大,但是中間零售渠道卻相對弱小,眾多相關企業紛紛選擇在本港上市,擬通過市場整合,達到提升企業品牌形象,擴充融資渠道,加快行業發展等目的。據本報統計,僅2010年至今,便有7家嬰童產業相關企業來港上市(見表),其融資規模達到近100億元。中國嬰童產業研究中心更將包括在其他海外市場上市的相關股稱為「嬰童概念股」。
鐘政用稱,在內地這樣一個渠道為王的市場,誰能掌控銷售渠道誰就能掌控市場,內地嬰童市場正進入全面競爭階段。博士蛙計劃進軍嬰童娛樂、教育和醫療服務等新領域,建立兒童生活消費城市綜合體。
意馬借「喜羊羊」賣童裝
綜合嬰童消費品市場的,不僅僅是博士蛙,意馬國際(0585)亦期望透過嬰童產業拓展業務。意馬除了早前收購內地紅得發紫的卡通片《喜羊羊與灰太狼》制作商動漫火車集團全部權益外,并于10月透過持股20.64%的凌厲科技,以及圣馬丁國際(0482)持股43.65%的聯營公司,與北京興長信達訂立合作協議,為《喜羊羊與灰太狼》建立網上旗艦銷售店,銷售童裝服飾。
產品質量信用欠佳
香港文匯報訊 近期的「強生嬰兒洗發水致」事件又將嬰童消費品安全隱患問題推到風口浪尖,而這也只是風波中的「之一」而已。讓內地家長誠惶誠恐的安徽阜陽大頭娃娃劣質奶粉事件、三鹿集團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皮革奶事件等一個接一個的惡性事件,令民眾對嬰童消費品質量安全產生質疑,使嬰童消費品面臨信任危機。
奶粉市場「洋進國退」
因為內地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導致進口奶粉不斷乘虛而入,擴張其在內地的市場份額。新華社報道,從原奶基地到乳品生產加工再到銷售網絡,整個奶業產業鏈上都有洋奶粉「攻城略地」的身影。今年上半年,進口奶粉呈現量價齊升的態勢,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外資品牌占據了中國內地奶粉市場份額一半以上。
業內人士稱,當前內地奶粉市場銷售總額在450億元人民幣左右。近年來的奶業負面新聞使消費者傾向于信賴洋品牌,內地乳制品企業市場份額不斷縮小。目前洋奶粉基本控制了中國高端奶粉市場的定價權。有不少業內人士擔憂,內地乳業如果再無作為,恐將出現陣地「全面失守」的大潰敗局面。
強生洗發水同告失守
除奶粉危機外,隨著近年來幼兒消費品日趨豐富,幼兒和家長都享受到越來越多的便利。在很多內地媽媽的眼中,美國強生的產品是「安全優質」的象征。因為「保險,刺激小」,甚至某些成年人也使用強生的嬰兒油。對于這些國際品牌,大多數人的期待值更高,寧可花較多的錢也愿意購買其產品。
盡管這樣,在強生致嬰兒洗發水事件中,美國安全化妝品運動聯盟近日發表報告指出,在美國、中國(包括本港)、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印度尼西亞5國市場所售強生嬰兒洗發水中含季銨鹽-15物質。而英國、日本、丹麥、芬蘭、瑞典等8國所售強生嬰兒洗發水不含釋放甲醛的防腐劑。盡管強生中國很快發布聲明強調其產品質量安全,且符合國家行業標準,但仍令幼兒化妝品尤其是知名品牌產品安全及相關標準的關注度再度升溫。
近年涉及嬰童用品安全事件
時間事件
2004年安徽阜陽劣質奶粉導致171名初生嬰兒變成「大頭娃娃」,其中13名死亡。
2005年山東發現牛奶中添加皮革水解蛋白。
2007年臺灣味全阪岐腸桿菌超標奶粉,被深圳市檢驗檢疫局查處后銷毀。
2008年三鹿、光明、圣元等廠家生產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導致食用嬰兒患腎結石。
2009年浙江金華「晨園乳業」被查出生產皮革奶。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