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問題導致中國童裝抽檢到致物質
“廣東省童裝5年的平均合格率只有6成左右,甚至多次抽檢都抽出偶氮等致物質。”中國服裝協會副秘書長謝青近日透露,占全國童裝總產量3成以上的廣東省童裝質量堪憂。
筆者調查發現,童裝工廠生產內外有別。監管不力,檢測缺失也導致童裝出現了整體性質量問題。
一個工廠兩種質量標準
2011年4月國家質檢總局曾經在廣東進行服裝行業質量調研,由于結果并不樂觀,便召集大批童裝企業召開了全國童裝質量抽檢的分析會,“我參加了這次會議,質檢總局對童裝問題非常重視。”謝青向筆者表示,“2011年根據檢測,廣東省的童裝一直是低合格率,5年的合格率只有6成左右,甚至多次抽檢都抽出偶氮等致物質。”
國家質檢總局一直將童裝作為質量監管的重點,并將檢查結果公布在其網站上,筆者觀察到其4月末公布的結果顯示,有105個企業的產品存在不合格現象。
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兒童救助委員會劉良玉指出,“兒童病種的發生,劣質兒童用品導致的占到了5%以上,特別是童裝和幼兒服裝中甲醛超標成為大的殺手,未使用環保類產品,導致流向市場的部分童裝含有有毒物質,對兒童的身體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對于兒童用品的安全問題,歐美國家和日本都有嚴格的規定,廣東是童裝出口的大省,并非沒有能力完成高質量產品的生產。筆者調查發現,低質量的內銷產品與高品質外銷產品并存在廣東,甚至能夠并存在同一工廠中。
佛山萬鑫制衣廠董事長王曉明告訴筆者,同樣款式的童裝,內地企業給的價格只有出口的60%,王曉明承認,這種價格上的差距導致了質量上的差距。
當筆者向其詢問出口與內銷童裝的質量差距究竟在哪時。“在我們的制衣車間看不到其中的差距,”王曉明明確表示,真正的差距是在上游,“面料、輔料、印染”問題都是在這些環節。
“在國內,你可以找到世界上好的料子;也可以找到與好料子外觀、手感一模一樣的料子,但卻是完全不同的工藝與成分。除非送去專業機構檢驗,否則外行人、甚至一些從業時間稍短的采購都區分不出來。”王曉明表示。
行業內的潛規則,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在同一工廠內生產出不同品質的產品已經司空見慣。
“我們從2005年開始做出口童裝,直至2009年出口了幾百批次的貨物,一次也沒有驗出有問題,完全符合歐盟標準。”與萬鑫制衣廠一路之隔的順華制衣老板劉耕之如是說,在他看來,盡管上游行業魚龍混雜,但要找到好的合作伙伴也不是不可能。但他們從2009年開始做內銷童裝后,卻先后兩次被天津與廣州的質檢部門列入黑名單。“國內的商家給出的價錢只有國外的五六成,對于質量問題他們根本不做要求,那結果就會這樣。”劉耕之說。
據行業人士介紹,中國市場的童裝價格并不比美國低,但是大量渠道成本吃掉了利潤,使得工廠生產環節并不賺錢。因此在不影響外觀品質的前提下很多工廠采購面料時降低了標準,低成本面料必然造成低品質產品。產品出口中采購方通常要求工廠出示知名第三方機構的檢測報告,工廠即使把檢測費用加進成本,依然有利可圖。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