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童鞋市場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腳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雙童鞋,不但關乎每個孩子的穿著健康,也同樣傾注著整個社會對于“祖國未來”的真摯關愛。
目前,中國16歲以下的兒童約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每年大約有2800萬新生兒降生。專家分析認為,如果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每人每年平均消費4雙鞋,全國每年童鞋的消費量將近16億雙,如果每雙鞋平均價格30元,市場每年擁有大約500億元的消費規模。因此,中國童鞋領域不論是消費還是生產,目前都正處于黃金發展期。
童鞋產業三足鼎立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世界鞋業產業重心由歐美、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向祖國大陸的轉移,中國成為制鞋大國,而廣州、泉州、溫州經過20多年的鞋業產業集群發展,目前成為中國鞋業生產的三大“鞋都”,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而中國的童鞋產業是在成人鞋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其產業集群與整個鞋業產業布局基本相同。但三大“鞋都”各有千秋——泉州地區童鞋品牌檔次高,廣東童鞋價位優勢好,溫州童鞋除皮鞋優勢外,其他方面則介于二者之間。泉州擁有像安踏、特步、361°等全國知名品牌,在延續成人品牌的發展后,童鞋品牌在泉州再度興盛,其中晉江和南安逐步形成眾多品牌童鞋,如幫登、奧特曼、卡丁、特步、大黃蜂、361°、路豹等。而廣東則是一個價位、檔次相對較低的批發中心,主要品牌有米菲、孩而適、Baby-Q、江博士等。溫州地區是皮鞋類產品的聚集地,童鞋產地主要集中在溫嶺。有太空米奇、紅蜻蜓、申騰等品牌。由于溫州傳統皮革產業發達,其國內不少童鞋品牌都在溫州尋找皮革產品代加工。
中國是世界制鞋大國,但還不是制鞋強國,童鞋也不例外。據業內人士介紹,國內童鞋市場由于品牌缺失嚴重、競爭力較弱,大多童鞋品牌在三線、四線城市銷售,而國內的一線、二線城市基本被國外品牌所占據。如BBG、米奇、巴布豆、迪樂尼等童鞋品牌。世界童鞋品牌意大利BBG童鞋,從2006年開始在中國開展連鎖特許專賣,短短兩年時間,就在北京、上海、天津、貴陽、長沙、株洲等城市設立品牌專賣店。BBG主攻0〜12歲年齡段的兒童,每季度都有包括正裝鞋、休閑鞋、運動鞋、時尚鞋等多個系列上市,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目前BBG在60個國家的主要城市中擁有8000余家專賣店,成為童鞋市場上的領跑者。
實際上,像BBG一樣,已經進入或正在進入中國童鞋市場的國際品牌非常多,在群雄逐鹿的童鞋市場,國外各大鞋企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欲爭奪這塊市場大蛋糕。而與之相反的是,國內的童鞋品牌被人熟知的卻,盡管許多鞋企斥巨資進行各種宣傳推廣,但效果微乎其微,強勢的主導品牌始終沒有成長起來。
國內童鞋品牌缺失,一方面是童鞋產業發展較晚,另一方面則在于國內的童鞋品牌缺乏核心市場競爭力,沒有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地戰略規劃,從而阻礙了童鞋企業的發展和市場占有率的提高。
目前,絕大多數國內童鞋產品居于中低檔位置。經過近幾年的發展,中國童鞋產業的規模和技術已經相對比較成熟,但企業管理、產品研發、品牌打造等方面還是整體落后。
設計研發相對滯后
目前我國擁有上萬家制鞋企業,但真正專業做童鞋的企業數量較少,規模也不大,對研發投入也都相對不足,大部分企業都是以成人鞋理念設計生產童鞋,很多童鞋從款式到材料,都是參照成人鞋來制作的,相當一部分童鞋存在前蹺過大、鞋底硬厚、鞋跟過高等問題。
事實上,兒童正處于人生關鍵的成長發育階段,鞋的合適與否,對兒童的健康至關重要。一雙好的童鞋,不僅要保護腳免受外界侵害,而且要符合兒童腳部生長發育規律及生理機能的特點。業內人士表示,不同年齡段的兒童一般具有如下特點:幼兒在12〜14個月的生長過程中,他們的步子很小,腿抬得很高,腳尖先著地;大約2歲的時候,可以大步行走,沒有明顯腳尖著地的現象;在4〜5歲時,腿部動作連貫,能夠較穩定的進行從腳跟到腳尖的著地動作過程;約7歲以后,步長穩定,兩腳的間距小,只有很少的腳尖點地的動作。所以童鞋(尤其是小童鞋)應有一定的明顯的前蹺,以防止腳在行走中戳地。但這個前蹺應隨著年齡增大而降低到合理高度,而且鞋跟不能過高,鞋底不能過厚和過硬,以免影響兒童的行走和腳的發育。專家認為,鞋的健康功能關系到對兒童腳的基本防護,如舒適性、減震、防滑性及平衡性等。童鞋企業應該針對兒童生理功能及運動特性去研究與設計鞋的功能。
鞋的舒適與否,在于設計生產環節,而鞋的健康與否,則在于其品牌的理念和使用的材料是否環保。一些優秀童鞋企業已經意識到,并正在為此作出積極努力。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