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童裝 上下求索
我國童裝行業,在2000年左右基本上形成了以廣東的佛山、浙江的湖州、福建的石獅和武漢為主要的四個生產基地。但是,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受地理位置以及產業鏈等影響。石獅和武漢的童裝產業逐漸趨于弱勢,佛山與湖州則繼續做大做強。與此同時,東莞的童裝行業也隨著自身的優勢后來居上成為了新崛起的童裝基地之一。
目前來看,東莞的童裝企業大多以外貿為主,企業數量不多但是規模相對來說很大,一直都生產比較高檔的童裝產品。而佛山的童裝企業大部分集中在環市鎮,以生產中檔童裝為主。湖州的童裝企業也基本上集中在該市織里鎮。這里的服裝企業在全國來說,數量上是多的,但是規模小的服裝企業占到了絕大多數。織里的童裝產品主要集中在牛仔類、休閑類、運動類等梭織面料產品上,主打國內中低檔市場。該地生產的童裝一般都通過全國各地的童裝批發市場進入零售領域,產品大都在各二三線城市銷售。據了解,織里童裝的國內市場覆蓋率一度高達98%。
但是,縱觀國內童裝市場真正意義上的國產品牌尚沒有形成。這其中的原因主要來著于童裝企業的規模普遍不大,貼牌、雜牌、無牌工廠仍然較多。以及童裝企業的設計人員嚴重缺乏,企業之間的同質化競爭比較嚴重等一系列因素。
周利明是浙江一家童裝工廠的負責人,他的工廠目前約有近200名工人。其工廠的前身一直以生產成衣為主,后來發現利用其它企業的邊角料生產童裝產品利潤相對較高。于是,大約在2002年左右周利明將自己的工廠徹底轉型專門生產價格低廉的童裝產品。但是,這些年以來他的工廠產品一直處于沒有考慮過打造自己的品牌。一直以量大、價低在內銷市場上也占據了一席之地。
他目前的業務范圍主要集中于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廣大市場,由各地的童裝批發商給他下訂單,他在憑借自己所在地的產業鏈優勢在短時間內生產產品。用周利明自己的話說,就是從面輔料設計、印花、繡花、紐扣到成衣制造在不到一公里的范圍就能完成產業配套。如果客戶看中一個新款,從打樣到批量生產也僅僅只要2、3天時間。小童裝企業“船小好調頭”的靈活性優勢,讓周利明這些年在童裝行業里面是游刃有余。
不過,他工廠里幾乎沒有設計人員,款式基本靠仿,并且產品的制作跟大企業相比就要粗糙很多。雖然,他的童裝產品價格低廉,銷售也尚可以。但是,周利明還沒有意識到的問題是。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中西部地區與沿海地區的差距逐漸減小,以及中西部地區的城鄉差距也在日益減小。其做工粗糙的產品,設計方面又是抄襲跟風,缺乏品牌個性及品牌文化,將直接導致其競爭力弱,市場份額也一定會逐步萎縮。毋庸置疑的是,我國童裝行業目前已經在向“品牌消費”的階段轉變。如果,周利明再不及時調整自己的經營思路,加強其童裝品牌的培育,其工廠的后結果恐怕也就是“兇多吉少”。
相對于周利明這樣專門做中低檔童裝的小廠來說,國內還有一部分主要做外貿的大型童裝工廠。然而,他們遭遇到的情況同樣非常具體和無奈。
業內人士大多都還記得2010年時候那場我國童裝產品頻繁被歐美國家以拉繩有致兒童頸部被勒危險、小部件、易燃、含有害物質等為由要求召回的風波。實際上這不過是因為金融危機的爆發,歐美國家自身的經濟狀況不佳而出于保護本國企業的目的,不斷以不同形式的貿易保護措施來限制我國紡織品服裝進口,召回作為技術壁壘的一種形式,越來越多地被開始采用。不過,雖然這樣的召回是有貿易保護的大背景。但是,我國童裝出口企業自身的因素也不容忽視。
比如說,我國大部分童裝生產企業專業知識水平不高,并且還不注意對自身的培訓。面對產品訂單時,不能及時做出理性的判斷。單純的認為只要按照客戶的要求生產出產品即可,從而根本不對歐美國家的相關技術標準做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此外,部分童裝出口企業在與國外客戶簽訂合同時,不注意對產品本身設計的符合性及其責任歸屬做出明確約定,導致了童裝出口企業蒙受了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損失,并且這種情況在我國紡織服裝行業里面還并不鮮見。這不能讓人覺得是一個非常遺憾的事情。
另外,我國童裝行業比較缺乏自己的設計人才也是導致童裝產品的競爭力不高的原因之一。一些國內服裝院校畢業的設計人才,基本上都一窩蜂似的涌向了成衣行業。在原來自己培養的設計人才就不多的情況下,形成了童裝行業更加嚴重缺乏設計類人才的情況。再加上童裝企業自己也不注重后備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就終導致了我國童裝企業大部分以仿制國外的設計為主的情況發生。這也是值得我們廣大童裝企業負責人重視的一個原因。
總而言之,我國童裝企業一直在緩慢向品牌、高檔前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來看這個步伐還稍顯遲緩,但只有在不斷向前走以后的局面就必然會大大改觀。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