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歐盟須防“雙酚A大棒”
從2011年6月1日起,歐盟將全面禁止任何含雙酚A的塑料奶瓶流入其27個成員國。這也是繼2011年3月1日起歐盟境內禁止生產含雙酚A的塑料奶瓶之后,歐盟市場對含雙酚A奶瓶所采取的嚴厲措施。
然而,“驅逐”雙酚A的步伐并沒有就此停止。香港貿發局近日發布的消息稱,歐洲消費者聯盟向歐盟施加壓力,要求將當下僅針對含雙酚A嬰兒塑料奶瓶的禁售令范圍擴大,除包括所有與嬰兒有直接接觸的含雙酚A的產品外,另有12大類含雙酚A的消費品被列為重點關注的對象,他們提出2年~3年內在歐洲停止銷售所有含雙酚A的產品。這項要求若被歐盟委員會接受,將直接影響中國相關企業的對歐出口。
重視不足 缺乏替代的原料
雙酚A是一種化學物質,主要用于生產聚碳酸酯(PC)、環氧樹脂等多種高分子材料。這些材料主要是做飲水機桶、嬰兒奶瓶、太空杯、塑料餐具以及食品罐、易拉罐等產品的包裝內壁。因為其耐用結實以及抗酸腐蝕性強,所以其應用范圍已經擴展到了CD光碟、地板物料以及醫療設備等多個領域。
由于有超過十年的研究表明,長期接觸雙酚A與出生缺陷、癥和早熟等一系列健康問題都有潛在聯系,歐盟在2010年11月25日決定,從2011年3月起禁止生產含有雙酚A的塑料奶瓶,從2011年6月起禁止進口或在市場上銷售含雙酚A塑料的奶瓶。
這一禁令的發布對出口塑料奶瓶的企業造成了直接影響。以外貿重鎮寧波市為例,2010年全年,寧波出口至歐盟的食品接觸塑料制品批次超過16000多批,重量超過8.51萬噸,涉及金額超過2.56億美元,其中塑料嬰兒奶瓶類制品出口重量超過1500噸,金額接近1億元人民幣。隨著這條禁令的實施,這些企業要么更換材料,要么轉投其他市場。
“我們現在接不到歐洲的訂單,因為根本就沒有可以替代的原料。”寧波一塑料制品企業的負責人唐立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去年知道這條禁令之后,為了保住歐洲客戶,他曾經專門到上海去聯系原料企業,但是廠家說換配方的話做出來的材料在硬度上和抗酸性上無法保證質量。因此他現在只好舍歐洲市場而選擇規則相對寬松的東南亞市場。“只是相比歐洲客戶的價格就少了2成左右。”
他還能堅持做塑料奶瓶的另一個原因,是他三年前已經開始做國內市場,到目前為止在國內市場銷售的產品在原料上并沒有變化。國內市場每年大約5%的增長速度讓他覺得還是能夠維持企業運作。但他也表示:“周圍有些只做出口的企業現在就只有轉產了,做其他產品。”
中國食品與包裝機械工業協會一負責人對短期內大規模實現雙酚A的替代持保守的態度。他表示,一方面材料的研究是否能短期內出現大的突破還是未知數,而另一方面,如果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并沒有明文禁止雙酚A的添加,那么新材料的成本、易用程度才是決定是否能替代現有材料的主要因素。
2011年 4月20日,國家衛生部連同工信部、商務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辦公廳、食品藥品監管局辦公室以及食品安全辦綜合司出臺新規,擬自2011年6月1日起,禁止雙酚A用于幼兒食品容器(如奶瓶)生產和進口。自2011年9月1日起,禁止銷售含雙酚A的幼兒食品容器,但是對于其他產品并沒有特別限定,因此眼下歐洲消費聯盟極力促成擴大雙酚A禁用范圍的舉措還沒能引發更多企業關注。
出口門檻提高
今年5月中旬以來,中歐之間“雙反”案的爭端吸引了很多眼球。但同一時期由歐洲消費者聯盟所提交給歐盟委員會的一份產品安全年度報告(Fewer dangerous goods are finding their way onto EU shelves)卻顯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未能達到歐盟標準才是不能進入歐洲市場的重要原因。
這份報告顯示,與2009年相比,2010年因為對消費者存在潛在危險而退出歐盟市場的產品數量增長了13%。創紀錄的有2244種產品因為不安全而被禁止銷售或召回。其中紡織、服裝、玩具以及電器被頻繁排在通報的前列,一些中國產品甚至就在黑名單上。
而此次歐盟消費者聯盟正是試圖促使歐盟委員會依據“預防原則”,將雙酚A列入《化學品注冊、評估及許可規例》(REACH)內的候選清單,定性為高度關注物質(SVHC)。中國環氧樹脂行業在線分析員表示,相關產品一旦被列入禁止含雙酚A的產品目錄,出口企業必須注冊REACH,這將直接增加企業的出口成本。根據公開資料,每一種化學物質的檢測費用約需要8.5萬歐元。
對于含雙酚A產品輸歐面臨的潛在風險,一個近的例子即為中草藥被歐盟市場拒之門外。正是由于無法滿足在歐盟市場獲得資格注冊,中國中草藥企業與一個年消費額將近百億美元的市場失之交臂。這一方面說明來自產品標準的輸入門檻的確在提高,另一方面也提醒中國產品的標準與“國際接軌”乃當務之急。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