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做、做中學”科普課程受到國際學校的青睞
制作一個恐龍印模、學會通過地層深度來確定化石的年代、通過實驗探討恐龍消失的原因、再現考古現場、揭開立體的神秘面紗等等。以上這些課程正是依照美國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LEON LEDERMAN所提出的“HANDS ON”學習模式而設計開發的四大主軸,八大領域內容,目前正在全球超過30個國家同步推廣。課程設計即能提供給孩子日常科學知識的全面性啟發,又能培養他們具備知識的整合能力,廣闊的全球化視野,豐富的創造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的品質等六大核心能力。
1994年美國國會通過《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改革法》,明確規定科學教育目標及要求個體具備科學素養,從而提高人事經濟生產的能力。十多年過去了,國內外專家團隊對接受教改后的學生做了長期跟蹤和專業測評,結果表明科學教育是對傳統教育體系的一套極其有效的輔助和提升系統。而現在推出的“學中做、做中學”就是由專業的科學老師通過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科學現象,引導每個孩子用雙手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科學成品,從而水到渠成地探索出更深層次的科學理論依據,培養孩子科學探究精神、提高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每節課都會有一份DIY的成品讓孩子充分體驗到科學實驗的樂趣。
“學中做、做中學”科普課程已被協和雙語國際學校認可并納入其正常教學安排中。協和雙語是一所融合中西方優秀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的國際化學校,是有著高起點、高品位和高投入的學校。而“學中做、做中學”科普課程也正是符合了協和雙語的辦學理念,在輔助和提升傳統教育體系的同時,通過科普學習的過程加強孩子的責任感,提升綜合情商,培養品質。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