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年末,全國 60 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 31031 萬人,占總人口的 22.0%;全國 65 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 22023 萬人,占總人口的 15.6%。從規模上看,老年群體數量持續增長,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穩步推進。與之相伴的是,全國 65 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撫養比達到 22.8%,這意味著每 100 名勞動年齡人口需要負擔 22.8 名 65 歲及以上老人,社會撫養壓力逐步增大。不過,令人欣喜的是,全國人均預期壽命達 79 歲,相較以往有所提升,老年人擁有了更長的壽命去享受晚年生活。
養老保險在老年社會保障中占據關鍵地位。截至 2024 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 107282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 639 萬人。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 53452 萬人,增長 1331 萬人,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 47258 萬人,增加 1214 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 53830 萬人 。參保規模的持續擴大,讓更多老年人的養老經濟來源得到了保障。企業年金穩步發展,15.93 萬戶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參加職工 3242 萬人,投資運營規模達 3.6 萬億元,為職工提供了額外的養老積累。
在醫療保障方面,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 132662 萬人,參保率穩定在 95%。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 37948 萬人,其中退休職工 10458 萬人,且享受待遇人次增長明顯。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 94714 萬人,60 周歲以上參保老人數量也有所增加。
長期護理保險對于失能老年人至關重要。目前,49 個試點城市參加長期護理保險人數達 18786 萬人,享受待遇人數超 146 萬人。基金收入 279.6 億元,支出 131.1 億元,收支基本平衡,制度運行平穩。超 8800 家定點服務機構和約 30 萬護理服務人員,為失能老人提供了專業照護服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照護壓力,提高了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
社會救助工作成效顯著。全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中老年人有 145.3 萬人,保障平均標準增長 3.9%;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中老年人 1325.1 萬人,保障標準增長 5.9%。城市和農村特困人員中的老年人也都得到了相應救助。
2024 年,國家預算內投資 75.9 億元支持 202 個養老設施(含醫養結合)建設項目,助力設施硬件升級。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 5.8 萬個,涉及 966 萬戶,增設養老等社區服務設施 1 萬余個,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服務。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 40.6 萬個,養老床位合計 799.3 萬張,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的不斷完善,為老年人提供了多樣化的養老選擇 。
各地建立完善基本養老服務清單,讓養老服務更具針對性。全國享受老年人補貼人數共計 4949.4 萬人,涵蓋高齡津貼、養老服務補貼等多種類型,共支出老年福利資金 489.4 億元,養老服務資金 253.2 億元,真金白銀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老年助餐服務穩步發展,全國老年助餐點達 7.5 萬個,解決了老年人就餐難題。積極推進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十四五” 期間累計支持 208 萬戶,改善了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
2024 年,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接受健康服務的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數達 1.41 億,每年一次的健康管理服務為老年人健康保駕護航。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以及設有老年醫學科的二級及以上公立綜合性醫院數量眾多,為老年疾病的診治提供了專業支撐。全國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簽約合作超過 8.5 萬對,醫養結合機構超過 8400 家,床位數超 210 萬張,醫養結合的深入發展,讓老年人能夠在養老的同時享受優質醫療服務,實現了健康與養老的有機融合 。
2024 年,從事老年產品和服務的相關企業注冊 7.76 萬家。共發布適老化相關國家標準 34 項,將居家適老化改造列入家裝廚衛 “煥新” 補貼,累計補貼約 130 萬件產品,爭取補貼資金約 30 億元。
截至 2024 年年末,60 周歲及以上 “銀發” 網民數量 1.56 億人,占網民數量比重約 14.1%。累計推動超 50 項適老化及無障礙專利免費開放,超 1 億臺國產品牌智能手機、智能電視完成適老化改造,超 3000 個老年人常用的互聯網網站和應用完成改造。這極大地便利了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捷。在法律保障方面,全國法律援助機構辦理大量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公證機構也為老年人提供減免收費公證等服務,切實維護了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