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國內原奶市場供需格局迎來關鍵調整。伴隨奶牛存欄量及原奶產量同比雙降,上游供給過剩壓力得到緩解,行業進入主動出清階段。疊加乳企庫存逐步消化,原奶價格持續三年下跌后有望企穩,產業鏈上下游盈利能力或迎來修復。
供需格局調整驅動原奶價格企穩
供給端收縮緩解過剩壓力
2018-2022年,國內奶牛存欄量從1037.7萬頭增至1160.8萬頭,創2008年后最高水平。養殖技術升級推動單產提升,疊加規模化擴張,原奶產量十年間增長37.27%。但2022年后,下游消費增速未匹配供給擴張,液態奶需求首現八年下滑,導致原奶過剩340萬噸。至2025年2月,原奶價格較2021年高點下跌29.22%,主產區均價降至3.1元/公斤。
需求疲弱倒逼供給主動調整
2024年行業開啟自我調節。農業部數據顯示,奶牛存欄量同比減少4.5%至630萬頭,原奶產量同比下降2.8%至4161.13萬噸。這一調整有效降低了上游壓欄壓力,加速了高成本、低效養殖產能的退出。供需缺口收窄為價格企穩奠定了基礎,市場預計年內原奶價格將結束連續三年下跌趨勢。
產業鏈聯動效應顯現
乳企與上游畜牧企業深度綁定。原奶過剩階段,乳企通過噴粉儲存原奶,2023年庫存噴粉量達23-30萬噸。價格持續下跌導致乳企庫存減值壓力加大,同時參股上游的乳企投資收益縮水。隨著供需趨衡,產業鏈庫存壓力與減值風險同步緩解,上下游利潤分配有望回歸合理區間。
上游畜牧企業加速結構性出清
養殖企業業績承壓顯著
原奶價格長期低位運行對上游企業形成直接沖擊。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莊園牧場凈利潤同比分別下降233.68%和581.62%,西部牧業凈利潤降幅達171.58%和2029.64%。低效養殖主體加速退出,行業集中度向規模化牧場傾斜,單產效率與成本控制能力成為競爭核心。
技術升級重構行業門檻
當前存欄結構優化體現為低質奶牛淘汰與高效產能留存。2024年存欄量下降的同時,規模化牧場占比持續提升,機械化、智能化養殖技術進一步普及。這一過程推動行業從“量增”轉向“質升”,具備技術與管理優勢的企業有望在后周期階段搶占份額。
政策與市場協同發力
行業協會引導與市場機制共同作用,加速行業出清。通過控制進口低質原奶、優化國內生產節奏,供給端無序擴張得到遏制。與此同時,乳企通過訂單農業、參股合作等方式加強與規模化牧場的綁定,穩定優質奶源供給。這一模式在價格波動周期中凸顯抗風險價值,為產業鏈長期穩定提供支撐。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