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跨境營養保健品商家、品牌爆炸性增長,成分更是五花八門,但回顧整個2024年,圍繞該品類的監管工作呈現較為明顯的收緊態勢。
年初,NMN 疑似被禁售引發行業震動,這一曾經備受熱捧的成分被禁止在跨境保健品中銷售,監管部門對跨境保健品成分管控的決心不言而喻。除NMN外,2024年被收緊或者禁入的成分包括但不限于:輔酶Q10、聚乙二醇、洋甘菊、乙酰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番瀉苷、白藜蘆醇、 番瀉苷、泛醇、甲鈷胺、葉酸、褪黑素、水飛薊、豬膽粉、石杉堿甲、甲狀腺素、黑升麻提取物、硫酸軟骨素、水蛭素、小檗堿、磷蝦油等。
跨境電商的商品品類繁多且復雜,這給地方現場的監管工作和審單任務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從通關情況的反饋來看,不同關區之間,甚至同一關區內的不同城市、同一城市的不同監管區域,對于商品成分的具體單證要求都存在顯著的差異。例如,對于澳大利亞的輔酶Q10,有的地方能夠接受TGA企業注冊資料,而有的口岸則認為澳大利亞TGA注冊監管的是藥品,因此要求提供衛生證或自由銷售證書。
近期,海關針對跨境進口商品展開了一輪全面的意見征詢。此次征詢涵蓋了諸多重要內容,不僅補充和完善了正面清單,還重點聚焦于486號文的修改,其中主要涉及跨境保健品的諸多監管細節。在跨境保健品中的功能性食品尚未有統一定性的背景下,加強風險防控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其中,含藥品成分的問題成為了重點關注對象。具體而言,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藥典成分且屬于處方藥成分的,被視為高危類別,監管將異常嚴格;二是藥典成分但在藥食同源、保健品目錄或新食品等范疇內的,商家需提供國家食用依據的相關資料,以證明其安全性和合法性;三是動物源成分,由于其來源和安全性具有復雜性,各口岸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四是我國沒有食用依據的原料,這類成分在跨境保健品中的使用需格外謹慎。
此外,今年市場監管局對跨境進口食品的宣傳工作也加強了監管力度。各地涌現出諸多跨境保健品的典型案例,與去年相比,被處罰的案例數量呈現成倍增長的趨勢。同時,消費者投訴和職業打假現象在跨境領域較為突出,這給監管部門帶來了巨大的輿論壓力,也成為了此次意見征詢中兩次被提及的重要因素。這反映出消費者對跨境保健品質量和宣傳真實性的關注度日益提高,也促使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大對跨境保健品市場的整治力度。
毫無疑問,這兩年很多新成分在跨境保健品領域備受追捧,未來一年這一趨勢將更加明顯,競爭也將愈發激烈。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