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市面上的整合主體,都有人聯系過我們。”當我們走訪市場的時候,有不少零售老板如是告訴我們。
自整合大潮推進以來,目前參與整合的系統已經不勝枚舉。而梳理當下的整合模式會發現,核心分為兩種——
其一體現在貨源層面,核心思路是抱團取暖,撬動更多定制品去幫助門店改善當前的盈利狀況,這一模式可能推進下來節奏更快,效果也更直觀。
其二,體現在體系賦能層面,這一模式可以進一步分為兩類:其一由一個核心頭部作為牽頭主體,參與方更多的是以一種加盟形式入場,更換門頭、貨架,更新全盤貨源,接受一系列組織培訓,核心總結為“大并小”;另一種則指向多個頭部共同作為主體,集結多方核心優勢,合力開發市場,核心指向“強并強”。
關于整合的優勢,過往的討論已經很多,但當前各自差異化的整合模式,也讓一眾從業者“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同時,內心生出困惑:到底什么樣的模式才是最優解?目前的整合模式又有哪些問題點?
就這一問題,我們與多位從業者進行了深度探討,并對探討的核心觀點進行了梳理。
觀點一
貨源優勢并非整合的核心優勢
在一些從業者看來,如果貨源是核心優勢,“那么孩子王可能早已經一統天下,但現實是,很多孩子王周邊的母嬰店都生存的很好。”
此外,隨著當下的消費者對于個性化有越來越多的需求,“大型連鎖的產品統一程度已經非常高,‘千店一面’對于寶媽的吸引力可能會逐漸衰弱。”
既然貨源并非核心優勢,深層次的賦能,或許也成為諸多整合方案中相當重要的組成,“但賦能的動作背后通常意味著一定的成本,而當下的母嬰店已經沒有很高的利潤空間可以讓渡。”
觀點二
多方主導合作可能會涉及IP博弈、利益牽扯
對于品牌方,尤其是品牌優勢較為明顯的廠家來說,自然是傾向于統一門頭的整合思路。但現實執行來看,目前市面上一些合作推進后,門頭采用的是2-3個IP同時保留,亦或是加后綴的方式。
對于消費者來說,不可避免造成了一定的認知門檻,但其實也在側面反映出“目前合作方之間還處于一種博弈的狀態,大家都不愿意放棄自己多年經營下來的門店IP。”
此外,對于兩個及以上勢均力敵的零售主體主導整合的模式,主體之間的利益牽扯可能更深,以開發新市場這一場景為例,開發更多的標的是共同目標,但一旦有好的標的,各方團隊自然都會想先爭取;此外,各方能否愿意將各自原本獨有的供應鏈優勢共享,也是博弈的關鍵所在。
“人性永遠是很復雜的,合作的前提是基于利益的平衡。一旦利益失去平衡,就可能會走向分道揚鑣。”
觀點三
過快的節奏影響到落地的精準度
不可否認,步入2024年以來,母嬰整合主體跑馬圈地的速度在不斷加快,尤其是牽扯到同一地域的競爭,比如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是毋庸置疑的整合最熱場。
因此,“先占下地盤、后推進賦能落地”也成為不少整合主體的核心思路。
這也導致兩個問題,其一為了搶先拿下更多的標的,事實上很多整合主體在“收編”的推進過程中,并沒有落實區域保護政策,導致同一地域內,標的過多,標的之間距離較短,“當市場容量已經消化不了這么密集的店鋪時,最后可能就是內卷,自己人跟自己人競爭,最后關門。”
其二,總部對于地方服務團隊的賦能、培訓、監管等動作缺失,“有的服務團隊每次到店,可能只是簡單看下貨架、貨源,并沒有提供其他運營支持、生意指導。”
觀點四
母嬰整合很難與藥店整合完全對標
在母嬰整合過程中,很多從業者會習慣與藥店對標,通過藥店現有的整合成功率來推斷母嬰行業的整合未來。
但母嬰整合,具備自己的特殊性。
首先母嬰店的業態,之所以能從商超中脫離出來,本質分出來的是需求很散、很碎、需要深度服務的“慢銷品”。
這也意味著,母嬰店的產品不具備模塊化和標準復制的可能性,只能在相對快銷領域去完成供應鏈和零售體系標準化的閉環。
而這也是為什么現階段母嬰終端的整合大部分都是在供應鏈上,尤其是奶粉品類的原因。但相對比,藥店的標準化程度很高,當然利潤空間較母嬰行業同樣高,這也支撐了藥店整合動作的推進。
結語
誠然,于母嬰零售業態而言,做好零售的核心路徑之一,確實指向了成本、效率和規模,也是基于這條路徑,才有了當下整合浪潮的風起云涌。
但從整合過程中一些零售終端的觀望態度、亦或是近期一些分拆的動作,也說明了整合這條路的行且艱難。上述一些零售商的觀點梳理也在說明,目前的整合模式都是進程而非終局的狀態,仍然有商業模式、合作模式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在線咨詢